关于霸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药膳食疗 2020年01月13日 浏览:1 次
关于霸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前段时间,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在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让被忽视的校园暴力再一次以强势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每一次校园暴力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和愤怒,但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足够长期有效的重视,当时间流逝,欺凌者、受害者与旁观者们一起长大,围绕着他们下一代的,也许依然是被粉饰、被压制、最终被忽视的校园暴力。
今天我们来谈谈关于霸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真实故事计划、@KnowYourself、@简单心理均是已被认证的知乎机构帐号)
@真实故事计划在回答问题「有哪些可怕的故事?」时讲了一个关于校园暴力的故事。
我讨厌郭思聪是从高一开始的。
有天晚自习下课,我看到郭思聪拿着一张卷子在几个同学周围转悠,想找人给她讲题。同学们各忙各的,没人理她。她转了几次身,不知站在哪里合适。我看不过,走过去说给我看看。她看都没看我一眼说,不用看了,你不会。
我有点生气,把这事告诉了室友。室友成绩很好,稳居年级前十。他笑了笑说:「你成绩不好就别班门弄斧了,哪次你考到人家前面去了?」我无言以对。
我们班叫珍珠班,是全校重点班中的重点班。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成重点,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至于别人,可有可无。
从高一升到高二,我慢慢调整学习节奏,名次一点点往前靠。在期中考试上,我终于超过了郭思聪。那次我特别高兴,拿着一道题,专门找她的同桌问。她同桌说等一会儿,我便耐心地在她旁边等。郭思聪在一旁脸色十分难看。
高二上半学期,李阳来宣传他的疯狂英语。演讲台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建议女生现在留长头发,现阶段不是勾引男生的时候。」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李阳演讲过后的那个月,我回到学校,发现班里的大部分女生都剪成了短发。教室里所有人低着头看书,我都分不清是男是女。
郭思聪也剪成了短发。她长发的时候看着还可以,剪成短发之后,脸显得有点胖,有点大,再加上每天一副怨天尤人的表情,我看着就想扇她一巴掌。
当时学校举办主持人大赛,每个班要选出一个参赛代表。我成绩在班里是中下游,很多人看不起我,但主持是我的强项,同学们也都知道。那晚班内选拔,几乎没有人敢站出来。
冤家路窄,郭思聪也报了名。她普通话不标准,时常卡壳。只要她一出错,就有人起哄。我安静地坐着,但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她是被大家强行轰下讲台的。轮到我时,我放松自信,以一段完美的主持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就在班长要颁布结果的时候,郭思聪说能不能再给她一次机会。班长看了看我,我点了头。这次,她出的错更多了,站在讲台上像是舌头打了结,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她又被轰了下去。让人吃惊的是,她站在台上,请求大家再给她一次机会。
大家自然乐意多看一次笑话。就这样,她不停地出错,不停地被大家往下轰,不停地请求再给她一次机会九次,她被大家轰了九次。最后,大家看实在看腻了笑话,一个男生朝她喷了脏话,班长出面,才让她下去。
此后,她被我们班的大多数人称为「九姐」。
后来,我在主持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比赛之后的月考中,我超常发挥,考到了年级前三十名;而郭思聪则从年级前五十跌落到三百名以后,班里更是垫底。我觉得彻底把她打败了,之前那件事引起的不快也彻底发泄出来。
因为我在主持人大赛中的完美表现,班长主动把周一班会主持人的位置让给我。每次班会主题不同,有时是谈学习经验,只有班里的几个尖子才能发言;有时是理想、梦想这样谁都能发言的主题。郭思聪的成绩一落千丈,谈学习经验轮不到她,可只要是其他主题,她必定会走上讲台说几句。每次她讲完,要求大家必须鼓掌,不鼓掌她就不下台。大家学习压力大,正好她提供了乐子,几乎所有人都把压力和烦恼化为哄笑发泄在她的身上。
渐渐地,郭思聪开始变了,好像有些呆呆傻傻。比如,她几个礼拜都穿同一件衣服,一身臭味。头发油腻腻、乱蓬蓬的,说几句话就要傻笑。她说她喜欢小狗,如果下辈子转世,就要当一条狗。
有次班会她照例上台,被大家轰下。我就站在她的旁边,看见她眼里湿湿的,泛着泪花。她走下讲台时攥着拳头,咬牙切齿。这次,大家都不愿给她掌声了。
那天晚自习结束,我和同桌正讨论一道数学题,忽的一只羽毛球拍啪地落到了同桌的脑袋上,球拍断成了两截。线还连着,半只球拍耷拉着。眼看球拍又一次升到空中,我急忙扭过头,看见是郭思聪在挥拍,站起来抓住了她的手:「你要干什么?」她满脸都是泪,说不关你的事。同桌不知发生了什么,急忙闪到一边。她说:「我奶奶告诉我,出来不能受人欺负,谁敢欺负我,我就弄死谁。」
第二天,郭思聪的父母来了。一家三口和班主任站在门边,班主任和她父母摇头叹气,她在傻笑。她母亲摸了摸她的头,她就抱住了她母亲,很大声地说:「妈,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想回家看咱家的小狗。」当天,郭思聪被父母带回家。
教室里备战高考的同学
晚上回到宿舍,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口气。实话说,我当时并没有同情她,也没有任何愧疚。
一个月后,她被父母送回班里,眼神似乎完全不正常了。她会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傻笑,在自习课上突然把自己的作业本撕成碎片。她经常像是在玩一样,使劲开关教室的铁门,发出巨大的响声。有次上自习课,她在班里传自己喝了一半的可乐,想让每个人都喝一口。可乐传给我时,我正为一道题心烦,看都没看就把瓶子扔到了垃圾袋里。她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哭声有些大,显得教室很安静。
毫无疑问,她的父母又得把她领回去。事情到了这种地步,班主任开始重视。他找同学谈话,有人原原本本把主持人大赛的事说了一遍。班主任为此召开班会,警告我们以后不要叫人家「九姐」,另外,主题班会上要鼓励她多发言,尤其是听听她心里的想法。
两个月后,郭思聪回来了。那天不是星期一,但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我们还是开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欢迎郭思聪。班会一开场,她就把我们吓到了,她站在讲台上,对班主任说,老师,您回避一下可以吗?我和同学之间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不劳您费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很坚定,我隐隐约约觉得她正常了。平时十分强势的班主任有些尴尬,离开教室之前向我和班长递了眼色。
郭思聪说出了她袭击同学的原因,第一,我的同桌当面喊她的外号;第二,是因为我的同桌写纸条说他喜欢她,而她认为高中不应该谈恋爱。纸条至今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据说是一个同学的恶作剧。她话一出口,班里轰然大笑,我和班长根本控制不住。她又说她觉得班里每个人都讨厌她,都在用语言和眼神故意伤害她。
一位女同学实在忍不了了,「噌」地站起来和她对峙。这位女同学的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被大家讨厌、取笑,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原因。
她历数了郭思聪之前的表现,包括主持人大赛时上台九次,她认为那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这位女同学铁齿铜牙,说了一大段,一番演讲让班里的男生纷纷鼓掌叫好。台上的郭思聪哑口无言,她低头想了想说,看来是我自己的问题,我是神经病,我是神经病她就这么念叨着,走下了讲台。
第二天,郭思聪没来上早自习。同宿舍的女生说叫了她好几次,她只是闷着被子不说话。班主任赶紧给她家长打了,她又一次被接回了家。
「九姐」走后,我成了大家发泄的对象。
有一次,我给全班发卷子,每人十几份,我想慢一点避免出错。大家嫌我占用他们学习时间。我发快了,有人没领到卷子,又怨我搞乱了,最后折腾了一节课。等中午回去他们就嘲笑我是「脑瘫」,连个卷子都发不好。
他们越是叫我脑瘫,我越是紧张,越想表现得机灵一点,可往往弄巧成拙,最后被自己搞得筋疲力尽。高三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一个男生当着大家的面喊我「脑瘫」,我忍无可忍,冲过去把他揍了。
「九姐」再回到班里的时候是在高三,我已经转学文科去了其他班级。我真的害怕继续待在这个班里,会像她一样疯掉。
这个故事展示的只是我国校园暴力现象的冰山一角,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乃至在全球范围内,霸凌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KnowYourself在文章《残酷校园中的血色青春|关于霸凌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中提到:
根据台湾(大陆缺乏数据)一项针对4347名中学生(7年级~12年级)的调查显示,有10.7%的学生被霸凌,10.9%的学生霸凌过别人(ChenCheng,2013)。
一、什么是霸凌?
霸凌(Bullying)指一种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会对他人的身体、心理造成困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重复进行。从受害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往往是无缘无故的(unprovoked)。霸凌者可能毫无理由地就对受害者进行伤害(BatscheKnoff,1994)。
霸凌有两个特点。首先,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权力不对等(powerimbalance)。例如霸凌者会利用自己身体更强壮、或是掌握对方的把柄(embarrassinginformation)、或是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其次,霸凌会重复发生(repetition)。它不仅仅出现一次,有可能会再次出现(,2016a)。
谈到霸凌,很多人会想到校园霸凌。大部分的校园霸凌发生在学校里。也有些学生则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遭受霸凌。
随着互联的兴起,学生也会通过络对同学进行攻击,如在受害者的社交络里留下恶毒的话,发送带有侮辱意味的照片等等。由于霸凌者可以在上匿名,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消除伤害变得更难。在6年级~12年级的学生中,有7%曾经遭受络霸凌(,2016a)。
二、哪些人参与在霸凌中?
卷入霸凌事件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霸凌实施者
霸凌实施者是对自己同学进行霸凌的人。一些家庭教养的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霸凌的施暴者。如从小遭受父母体罚的人,更容易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Oheneetal.,2006)。此外,目睹父母之间暴力行为的孩子,也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展现出暴力和侵略性的行为(Lodge,2014)。
学校环境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缺乏被表扬的经历,和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呆在一起,或者学校对霸凌行为并不制止,那么学生更容易会成为霸凌者(Hemphilletal.,2009;Lodge,2014)。
2.霸凌受害者
霸凌受害者是成为霸凌目标的人。如果一个学生与Ta的同伴较为不同,那么Ta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比如,性倾向上的差异。根据美国2011年全国学校环境调查,81.9%的LGBT学生有过被霸凌的经历,63.5%的LGBT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向感到在学校里并不安全,31.8%的LGBT学生因为在学校感到不安全或不舒服,而旷课至少一天(Kosciwetal.,2012)。
家庭因素也和成为受害者相关。Perren和Hornung(2005)针对1107个7~9年级的瑞士学生的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过分紧密,或者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被情感虐待的家庭。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研究都只说明了霸凌受害的现象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但不能成为活该被霸凌的理由。就像前文说的,很多时候霸凌行为是「无缘无故」的,受害者只是恰好被找上而已,受害者始终是无辜的,而霸凌行为永远都不可取。
然而很不公平的是。虽然犯错的是霸凌者,但是比起受害者,霸凌者的精神健康程度更好,也更受人欢迎。研究发现,霸凌者自尊水平更高,他们性伴侣个数也更多,而且也更少罹患抑郁与焦虑(Donohoe,2015)。
3.霸凌目击者
在霸凌目击者内部,也分为不同的群体(,2016b)。
第一类人是霸凌的协助者与响应者。虽然他们不是霸凌的发起者,但在过程中为暴力实施者提供协助,甚至加入霸凌行为中。或者,有些目击者会进行间接霸凌,比如在霸凌过程中大笑或者对霸凌者表示支持,这样的行为会鼓励霸凌行为继续。
另一些人则是彻底的局外人(outsider)。他们既不帮助霸凌者,也不帮助受害者。在霸凌行为发生的时候,他们会去观看,但是不表明任何态度,来显示自己不站在任何一边。但实质上,看客角色本身就是对霸凌行为的纵容。
第三类人是保护者(defender)。他们会安慰被霸凌的同学,有时也会直接和霸凌者对上。
目击者可以在制止霸凌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霸凌者喜欢自己的行为被人观看,而如果目击者表示对这个行为并不感兴趣,或者不赞成这个行为,会降低霸凌者的兴趣。除此之外,目击者也可以将霸凌者的注意力引开,或者向其他成年人报告,寻找其他同伴支持一起保护霸凌者等等。
很多时候,学生会不止扮演一个角色,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曾经是受害者,而在另一个场景中,Ta成为了霸凌者,或者霸凌的协助者。
三、霸凌的影响:
霸凌行为影响了每一个人:被霸凌的人、实施霸凌的人,以及那些霸凌的旁观者(,2016c)。
1.霸凌受害者会产生负面的生理心理问题
霸凌对受害者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调查发现,被霸凌的学生比起同伴,更可能表现出头痛和胃痛的症状,免疫能力也更弱。而另一项针对澳大利亚750名学生的研究显示,受害者更容易有高焦虑水平、社交障碍以及抑郁(Rigby,1999)。
由于被霸凌带来的不安全感,使得受害者在学校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部分受害者会因为感到不安全而旷课甚至辍学,影响学习成就(Rigby,1999)。
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会成为日后暴力的犯罪者。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在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起枪击案的罪犯曾遭受过校园霸凌(,2016c)。
降低负面影响的保护因素:
但是,有些受害者在经历过霸凌后,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较强的控制感。控制感在于受害者相信自己有办法改变。一项2004年针对西班牙学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们能对霸凌者产生影响,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从霸凌者身边逃开,那么相对于那些对霸凌感到无助的学生,Ta所受的长期负面影响较小(Dombeck,2016)。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有支持性的家人和同伴,能在受害者被霸凌后让Ta倾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给受害者提供建议与支持,可以减轻被霸凌带来的负面效应(Dombeck,2016)。
?拥有应对压力的技能。Hemphill等(2014)针对650名16~17岁学生的研究发现,拥有应对压力技能的学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即有一些自我减压的办法,兴趣爱好,合理的情绪宣泄等等。
2.对实施霸凌的人,同样有负面影响
霸凌行为同样会伤害霸凌的实施者。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酒精、物质滥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或是成家后对配偶和子女进行家暴(,2016c)。
而对于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为霸凌者的人,他们有最高的风险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2016b)。
3.霸凌也会影响到霸凌的目击者
调查发现,比起没有卷入过霸凌的学生,霸凌的目击者会更容易在日后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也会更有可能吸烟、酗酒或者使用毒品。目击霸凌也会影响到学习,目击者可能会旷课,甚至辍学(,2016c)。
所以,霸凌会影响到卷入其中的所有人。即使目击者选择什么也不做,只是单纯地旁观,Ta可能依然不能免除霸凌带来的影响。
4.霸凌也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只要你愿意站出来
虽然霸凌会给参与者们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于那些敢于反抗霸凌者的学生,霸凌经历可能会带来积极影响(Derbyshire,201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反抗校园霸凌的人,本身的社会竞争力(socialcompetency)更强,也更为成熟。反抗霸凌锻炼了孩子们冲突解决的能力,也提前给他们上了一课:并不是生命中所有人都会喜欢你。
「距离跳楼事件六、七年了,我和以前的同学还会聊起那个胖女孩。餐桌上所有人都感叹,我们居然曾经做过那么过分的事情。我这时才知道,不止我一人觉得愧疚。我提议一起去给那个女孩道歉,但是所有人都不敢,怕不会被那女孩和女孩的家人原谅直到现在,我依然感到很抱歉。我觉得唯一能让我走出这段过去的方式,就是去道歉。如果有天我和她恢复联系,我一定会这么做的。」
四、如何走出霸凌?
1.如果你曾经被霸凌过
被霸凌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和无助感,即使长大成人,这些感觉也许还依然存在。但是人们是有可能从过去被霸凌的经历中痊愈的。如果你曾经被霸凌,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来帮助自己(Gordan,2016)。
首先,承认(acknowledge)自己曾经被霸凌。霸凌受害者经常花费数年时间在试图最小化自己曾经因为霸凌受到的伤害,劝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或者试图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而有时,受害者可能会有种自责感,总是幻想自己「如果当时能更坚强一点,或许霸凌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治愈的第一步是去认识到,你对曾经被霸凌这件事无能为力,你无需为此负责,犯错的是霸凌者而不是你。承认这一点,承认过去发生过的事,才能进一步去认清它带给你哪些影响,去尝试解决负面的影响。
其次,重新意识到你的自我价值。在被霸凌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听到很多对你能力和价值的贬损。要清楚这些都是他人为了恶意攻击你说出的谎言那些霸凌者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你。去试着发掘自己真正的价值,用积极的自我评价去替换掉那些消极的话语。
你可以通过被霸凌的经历,去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比如,可以思考自己还可以成长的地方,像是「从这件事中我发现我好像可以学习如何更坚定地拒绝别人」把自己被霸凌的遗憾,转变为自我提升的机遇。
同时,你可以向外界寻求支持。同自己信任的、能给你带来支持的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自己的遭遇,或者寻找支持小组。不要觉得自己需要倾诉是给人造成了负担。在从霸凌恢复的过程中有时会需要外界的帮助。
除了周围人的支持外,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问题不适宜与身边人分享,或者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更专业的帮助,可以参考需要帮助联系谁?|全国心理援助与咨询信息黄页v4.0,提取全国心理援助信息。
2.如果你曾经霸凌过别人
之前提到,霸凌行为给霸凌者也带来了创伤。像本位案例中的口述者,她和她的同学此后一直困在愧疚中。许多霸凌者希望能对受害者表达自己的歉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能说出口。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PetraBoynton建议,可以将自己想说却还未说出口的话写成一封信。在信中可以写下你的感受。如果还没准备好当面道歉,人们可以选择自己保存这封信,或者将信的内容发到相关平台,比如tumblr上就有「我们曾是霸凌者(WeWereBullies)」的页面,里面写满了霸凌者的忏悔(Boynton,2015)。
同时,她还建议曾经的霸凌者思考一下,当时自己是为什么会去霸凌别人,那段时间里,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有些霸凌者在当时可能自己遭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比如家庭的虐待等等,那么这意味着他们自己也有问题还留待解决(Boynton,2015)。
但是让他们寻找原因并不意味着支持他们曾经霸凌的行为。就算当时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为了不被同伴排挤也好,或者在家里遭受的痛苦太大也罢。霸凌依然是一种不该出现的暴力。只是曾经的霸凌者通过认识到当年背后行动的动机,以及自己遭受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避免自己将来再一次犯下错误。
除了学生之间,霸凌也发生在其他人群中,例如职场。
@简单心理在文章《欺凌不只发生在少年之中|小时候欺负我们的小恶霸长大了》中提到:
以前一直以为,只要长大了就不会轻易被人欺负了,但工作之后发现小时候欺负我们的「小恶霸」,如今长成了「大恶霸」,依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欺负的场所从教室换到了办公室。
想象一下以下场景:
开会时,在你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议后,某个人/某些人都会撇嘴摇头,或者明确表示你的想法「太可笑」;
同事总是「忘记」接你的、回复你的信息,或「忘记」通知你重要的事情;
上司给予你超量或完全不合理的工作,而且Ta明确地知道你注定是做不完/做不好的,然后因为你的失败对你进行责罚或辱骂;
自己努力得来的工作成果,被人恶意抢占,努力得不到赏识;
如果你在工作中常常陷入类似的境遇,并且让你感到十分煎熬和痛苦,你和周围的人也许正在遭受着「职场欺凌」(cubiclebullying)。
什么是职场欺凌?
欺凌行为(Bullying)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
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欺凌。
欺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
「欺负人」这种事情不仅会发生在小孩子打打闹闹的操场上,如今也潜伏在水泥森林中大大小小的办公室里。Cubicle意为办公室的小隔间,座位间的隔板挡住了每个人视线的同时,也为「职场欺凌」提供了滋养的温床。
职场欺凌可以是一对一的,例如上司对下属,或老员工对新员工。也可能是聚众行为(mobbing),即一群人对于某一个人的欺凌。后者通常以一个主要欺凌者为首,其他人或起到协助作用,或坐视不管,然而起哄和默许都使欺凌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在职场中,欺凌行为发生率要远高于性骚扰。但由于并无相关法律保护,欺凌的受害者很少得到帮助和同情。美国2014年的的职场欺凌调查显示,大约27%的人群报告曾经遭受过职场欺凌,21%的人曾目睹过欺凌。72%的人能够意识到欺凌正在周围发生。
由于职场中的利益关系以及对于保密性的担心,自我报告的数据并不能向我们展示职场欺凌的全部图景,但这些已有的数据已经足够触目惊心,它如此的普遍,普遍到让我们甚至以为它本身就是正常的。
职场欺凌有哪些表现?
言语上: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要等到你把工作做完了,那估计我们公司都倒闭了」;
散播关于你的谣言:「你知道新来的那个女的吗,据说跟老板有一腿。」
威胁「你敢这么跟我说话,还想不想在这公司混下去了。」
斥责和无缘无故的批评:给你超额或不合理的工作,然后因为你未能完成而训斥你,俗称「找茬」;
行为上: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故意「忘记」通知你参加重要的会议。
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被同事冷落,他们与你刻意保持距离,故意摆出高傲姿态。
更多的时候,欺凌者并不会展示强烈的敌意,Ta做出的也许只是一个白眼、轻蔑的一瞥、或一声不屑的「切」。这些细小的、不清晰的,但对于接收者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的信息,虽然暂时不会造成什么剧烈的消极回应,但长期如此,就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会给受害者带来负面影响。
这种微妙的举动容易被认为只是因「性格不合」所导致的人际关系上的摩擦。正是因为欺凌的表现太琐碎,很多人不仅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反而觉得受害者的消极反应是「小题大做」。
毕竟,谁会在乎同事是否回复你的信息?你要怎么向别人抱怨「我老板总是找我的茬」?因为得到的大多数回应都是:「从你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另一方面,受害者自己就会压抑掉「我正在被欺凌」的想法。我们常常分不清「职场欺凌」和「强有力的管理风格」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当你的上级是欺凌的实施者时,Ta的斥责、辱骂、强硬的工作态度,都可能被合理化。受害者可能会认为「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事,老板才对我这样的」。
一旦欺凌被解释为「做错事后的合理惩罚」,它就很难再被反抗了。
职场欺凌会波及到哪些人?
欺凌不仅仅是两个对立方所产生的行为。在欺凌发生的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卷入其中。Salmivalli在研究中把参与到欺凌的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除欺凌者与受害者外):
协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在欺凌者首先实施欺凌行为之后,协助者会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例如在老板训斥某员工的时候,其他同事也主动加入到责备的队伍中去。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个体对于帮助他人之后的预期是偏负性的,例如会认同「枪打出头鸟」、「我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起哄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对欺凌行为发生时可能会选择回避、直接走开。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变数最大的角色,如果他们能够改变对于反抗欺凌的负性预期,那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最具保护性的人,是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人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较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职场欺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对于受害者,上班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
失眠:在职场中曾受到过欺凌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心理失常:职场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人。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一项针对公务员的研究显示,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工作倦怠:由于职场欺凌可能会重复发生,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个体很容易产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
影响工作导致进一步被欺凌:欺凌可能导致受害者的认知功能受损(例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这可能影响工作效率以及在工作上的表现。美国职场欺凌调查显示,61%的人因为受到欺凌而失去了自己的工作。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实施者,欺凌行为也伤害了他们自己。
首先,行为实验表明,当你成为欺凌他人的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欺凌者在欺负他人时可能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其次,欺凌行为可能是习得的。很多欺凌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对象,这类人群有很高的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曾经/正在遭受职场欺凌,该怎么办?
1.认识到你曾经/正在被欺凌
被欺凌的一方常常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比如,自己做得不够仔细、自己太糟糕,或者自己应该要做得更好。承认被欺凌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好像这是示弱的表现。受害者普遍会产生自责和耻辱感。认真地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我值得被尊重和对待。
2.重建信心
欺凌者常常用强硬的手段使我们害怕、屈服,最终顺从地达到他们的目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改变对于自己的错误认知,重拾起价值感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从改变外部的行为做起,做一些擅长的事情来重建自信。
3.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寻求支持
在从被欺凌的创伤恢复的过程中,一个人走实在太过孤单。记得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寻求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你缓和情绪,纠正你在创伤中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评价。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认为你试了以上所有的办法,但仍没有改善的话,那么也许是求助于心理咨询的时候了。
在一段安全的咨询关系中,与咨询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在欺凌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处理其中所经历的情绪;建立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且练习去抵抗欺凌行为。
欺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职场健康的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文化蔓延开来,但现在的情况却正是如此。然而一件坏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频繁,它也还是坏事。
希望霸凌可以像雾霾一样,被当成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视并积极寻求专业认真的解决方案。我们要一直意识到霸凌的存在,关注它,谈论它,抵抗它。
三亚癫痫病医院哪家好四川省生殖医院专家
福建十佳癫痫病医院

-
孔蒂炮轰英超赛程欧冠成绩这么差心里没数吗
2020-07-10
-
鹈鹕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3
-
养眼护眼试试药膳
2019-07-07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概算56亿经费
2019-07-06
-
怎么吃核桃补脑效果好
2019-07-05
-
马蹄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