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前期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药膳食疗 2020年06月22日 浏览:2 次
杜甫是唐前期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很早就有文名,但他的名气绝不仅仅停止于此,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们的关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一说是襄阳人,小于李白十一岁。
杜甫虽是诗人世家,早负时誉,却屡试不第,偃蹇潦落,住在长安十年,才得到一个极小的官位。其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李林甫、杨国忠擅权乱政的时期,富于正义感的诗人,在政治上,从怀抱满腔热情转而失望。安史乱起,半年左右,长安沦陷,诗人便开始度着他那乱离的生活。
杜甫一生之中,除去在西川(四川)依靠严武(西川节度使,杜甫的故人)几年比较安定外,总是颠连困苦。严武死后他出川北归,770年就死在岳阳的船上,年五十八岁。杜甫一生是经过唐朝由盛转衰的两个时期。少年时期亲眼看到唐朝的全盛,但敏感的诗人,也很早就嗅出畸形的繁荣、即将崩溃的气息,而痛恨统治阶层的荒淫无耻但因工厂有事做,立志致君尧、舜。在早期诗中就说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腐败的政治处处使他失望,在《天育骠骑歌》中就愤激地喊出:“如今岂无騕裏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矛盾。
战乱让杜甫深感沉重
安史乱后,诗人深入人民中间,深刻地感觉到沉重灾难首先是落到人民的身上。他写了“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兵役徭役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唐代刘知几(661—721年)撰,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总结历代主要史学著作,指出优缺点,提出自己对修史的主张,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刘知几指出以及这静谧让人无法幻想……,史学家要兼有才(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认识能力)三长,而尤以“史识”为最重要。
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在史馆参与修史二十余年。后离开史馆,撰成《史通》一书。全书分内篇和外篇两部,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篇三十六篇,论述史书源流、体例和编纂方法。外篇十三篇,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等。
刘知几主张,撰写史书要“不掩恶,不虚美”,“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学评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史通》对后代治史、著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刘知几在《史通》中对于过去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语言运用,人物评价以及史事叙述各方面,进行了批判和分析,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史学主张。
历代史书
在答郑惟忠问史才时,刘知几指出,史才必须兼备才、学、知三长。他把才比作生产的技能,学比作材料和工具。他对于识,尤加重视。他说:“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他认为才、学、识三者必须结合。在《史通》里,他说:“假有学穷千载,书总五年,见良直不觉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虽多亦安用为”。他反对史家阿世取容,挟私受贿,主张“仗气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博采史料而善加选择,必须兼取各家所长而不拘于一家之见,需要“探赜素(索)隐,致远钩深”,深入到事物内部去探索。
刘知几在《疑古篇》里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来反对传统的对古代圣贤的偶像崇拜;在《惑经篇》和《疑古篇》里指出了儒家经典《尚书》、《论语》等对统治阶级丑恶面貌的讳饰和虚美。刘知几唯心主义地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他所说的史识是受地主阶级偏见支配的史识,但是他反对历史命定论,反对任意歪曲历史,却是进步的。
安史之乱结束,使他喜欢得流下泪来。但安史之乱结束,战争灾害并未结束,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深。杜甫还是被逐得东流西荡。他由于现实的启发,逐步知道统治阶级不可信赖,说:“万方声一慨,吾道竟何之。”“唐尧真自圣,野老复河知。”冷冷的几句话,是含有无限悲愤的。
另一方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已是由自己的切身感受,发展成为对劳苦大众的阶级同情,他宁愿“冻死”来换取劳苦大众的温暖。直到死前不久创作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还是在说:“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杜甫忘不了骨肉朋友,更忘不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杜甫的作品从头到尾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充满了人民性,是“诗史”。杜甫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之一,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富有正义感
总而言之,杜甫与李白的区别:李白诗中所反映现实社会情调,偏重在康乐繁荣的光明面。我们承认盛唐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但封建社会的光明,终是上层的和暂时的,是“浮光掠影”。
李白能真实地抓住了这种光和影,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风格将它表现出来,具体来看,仿佛又找不到什么东西,这正是李白最高妙的现实主义技巧和伟大的天才表现,非其他诗人所可企及。杜甫的作品则偏重于对封建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它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发掘了阶级社会的实质,其现实性和人民性是更深刻了一层。李诗和杜诗的比较,依稀是《楚辞》和《诗三百篇》,是春兰和秋菊各不同时,不必强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