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文化的符号太极拳
药膳食疗 2019年11月27日 浏览:2 次
摘要: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是道教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太极拳产生于道教,用拳术的形式完美阐释着醇厚的道教文化,是结合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以及中国古代养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综合而成的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 从名称上来说, 太极 是道教思想中的万物本源。《道德经》里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按照道教的理解,其中的 道 就是无极,而 一 是太极, 二 即是阴阳。 太极 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无极)之后,而后才形成万物的本源。 太极 是道教宇宙论、修行理论的基本概念。
可是,这种抽象的理论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深邃奥妙、不易理解的,于是古代先贤创立了各种形式,让大家能够借此途径逐步体会 太极 的奥秘。如著名的 太极 图案,就直观地将 阴阳 的关系表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也是如此,它通过拳术的形式阐释 道 的内涵。
太极拳的创立源自于道教的 丹道 。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在武当山隐形潜修,其间创立了一套完整的 太极丹道体系 ,太极拳是其中的 动功 ,也就是将意念、呼吸、肢体运动结合起来,以调身导引为主,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所以,太极拳最初就是道教修行者的修道方式。
据张三丰《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记载: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体悟道教所说的天地万物之间一以贯之的 道 。要 入道 ,主要就是 养心定性、聚气敛神 ,练习太极拳,正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而张三丰在《太极炼丹秘诀 太极行功法》中说: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执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道藏精华》)这段话说明了练习太极拳必须 明太极之妙道 ,也就是体悟道教哲学中所说的太极 阴阳合一 、 刚柔相济 的道理。
从源头上来说, 明道 是练习太极拳的根本目的。通过练习太极拳,人们可以切身体会、感受到 道 的内涵,太极拳为习练者提供了体悟 道 的现实途径,最终目的就是 以拳合道 。
太极拳是道教文化形象化的表现。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太极拳始终贯穿着道教的思想。
太极拳的姿势,源自道教科仪中的 禹步 。禹步又称 步罡踏斗 ,是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因为相传为夏禹所创而得名。禹步不仅是道教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道教古老的术。太极拳的拳式设计,是根据道教哲学的理念而来。比如,太极拳的行拳,最大的特点是 柔 、 绵 ,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处处划圆运动,含蓄而柔韧,这是根据道教所说的万物循环往复的运行方式而创立;太极拳的拳法中有大量的 仿生 动作(传说当年张三丰就是因为在武当山看到蛇鹊相斗,才觉悟了 柔绵 的奥妙),这是依据 道法自然 的道理而来。
而太极拳练习的方法更是与道教思想一脉相承。比如,练习太极拳要求抱元守一,强调意念功夫和内炼养生,就源自于道教修炼的 存想术 。这是从东晋时期就开始流传的一种道教修炼方法,道教的高功在作法时就需要这种方式。所谓 存想 ,通俗地说就是集中、消除心中杂念。太极拳对于习练者意念的要求和 存想 是完全一致的。此外,练习太极拳时,要 自然而然 , 松 而 静 ,反对 后天人为 ,这也是道教一贯主张的行为原则。
养生,是太极拳的现实作用,这与道教思想也完全一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重生贵生 、 尊道贵德 、 生道合一 是道教文化的传统。在这种宗旨的指导下,道教有一系列的修身炼己以求 长生久视 的方法。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张三丰曾说,自己创立太极拳的直接目的,是 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学 。这在孙禄堂的《太极拳学自序》中有详细的记载: 元顺帝时,张三丰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动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元气 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确后天动,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而气,意在练气化神耳。 意思是说,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是为了在修道过程中避免清修出现的弊端,达到 养身 的目的。具体的方法就是用拳术动作(后天之形),动静自然, 练气化神 。
《太极拳解》上说: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习练太极拳,包含了养气、养心、养神。道教主张 形神依存 、 身心一体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也是如此。《太极拳十三势歌诀》中说: 先在心,后在身。 要 势势存心揆用意 ,处处以意念为先。在练习太极拳时,内外相合,连绵不断,使全身所有内外组织器官进行有机的协调运动。同时与呼吸吐纳结合,全身的旋转运动也符合太极的道理。
对于太极拳的创立者张三丰来说,它的技击功能只是 末学 。不过,世上流传的太极拳拳法为了适应世俗需要,更加强调它的防卫、技击功能。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主要是 引化合发 ,也就是通过 牵引 来力而 化解 来力,然后在合住来力(借力),最后 发力 攻击。这种 以四两拨千斤 、 借力打人 的使力方式,其实就是道教所说的以柔克刚、以静待动。
从使用原则上来说,太极拳强调 后发制人 ,这也是道教哲学 不争 、 处弱 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太极拳论》上说: 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可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
太极拳不仅是一套拳术,它是道教的一种功法,更是对道教文化形象化的体现,它阐释了道教对于世界的认识。因此,通过太极拳可以引导练习者建立一种以道教思想为基础的行为模式,进而树立道教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的人性品格,这对现实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 中国文化走出去 越来越受到重视。201 年,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 道行天下,和谐共生 对外交流系列活动在欧洲举办。这是中国道教界首次主动 走出去 ,向西方国家推介道教,而太极拳正是其中的重点推介 品牌 。
正是因为太极拳的实用性,所以它才会受到广泛欢迎。但是我们更应该注重挖掘太极拳深厚的养生文化内涵,通过这个形式,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
补气,滋肾,益精,用于气阴亏虚、肾精不定所致的头晕、心悸、目眩、耳鸣、健忘、失眠、疲乏无力;更年期综合症,病后体虚见证书证候者。
薏芽健脾凝胶亚宝药业小儿厌食如何调理
通络止痛方法有哪些

- 上一篇: 减肥路上屡试屡败终于找到原因了
- 下一篇 香辣土豆块的做法
-
孔蒂炮轰英超赛程欧冠成绩这么差心里没数吗
2020-07-10
-
鹈鹕油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13
-
养眼护眼试试药膳
2019-07-07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概算56亿经费
2019-07-06
-
怎么吃核桃补脑效果好
2019-07-05
-
马蹄草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