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中医四大经典之黄帝内经

中医诊断  2019年10月03日  浏览:9 次

  其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指出: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 经 ,是因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 经 ,如儒家的 六经 ,老子的 道德经 以及浅显的 三字经 之类。所以称 内经 ,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 五内阴阳之谓内 ,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 内者,生命之道 ,而仅仅是与 外 相对为言而已。

  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这正如《淮南子 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冠以 黄帝 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 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古 ;邵雍认为: 《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 ;程颢认为: 《素问》书出战国之末 ;司马光认为: 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 ;朱熹也认为: 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 ;明方孝儒认为: 皆出战国、秦、汉之人 ;方以智认为: 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 。清魏荔彤认为: 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 。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 《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镇心,安神,定惊,调血。用于脑血栓,脑溢血,冠心病,肢体瘫痪,心动过速 或过缓,高血压,小儿麻痹,癫痫及各种神经炎等。尤其对大脑神经和心脏性疾病有特殊功效 。

孩子不爱吃饭吃什么食物好
孩子中暑症状
一岁宝宝消化不良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