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诊断

藩国我们常说

中医诊断  2020年07月17日  浏览:3 次

我们常说,“心有千千结”,诉不完的心曲。“心曲”多指内心深处或心事,高山流水,心曲难解。柳宗元远放荒蛮,念友思乡,一句“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融情于景,表达了无限的凄婉和悲凉的愁绪。从古至今,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到底能装多少事,隐藏了多少人生的秘密,恐怕真的谁也说不清。

司马迁为了一颗良心,说了几句公道话,便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秉笔直书,“著成信史照尘寰”。夜深人静,当我们翻开《史记》这本煌煌巨著的时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又有谁会想到,当年的太史公那黯然神伤的心境,“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得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大意是说:写文章的人,因外界的触动而心生情感,情感激发才形诸文字;读文章的人,只有通过分析词句,才能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情感或志趣;这就好比沿着“水流”去探寻流水的“源头”一样,即使作者的“心曲”幽深难测,但最终一定还是能够显现出来的。

古典诗词,由于年代之久远,语言又极为精炼,尽管“诗言志,歌咏情”,内发于心,外见乎行,但理解起来确实难度很大。在阅读和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稍有不慎,我们便会造成理解上的“梗阻”或意义上的错误。我们只有深入字里行间,反复揣摩、认真体悟,才能看清所谓的“冰山一角”,进而识得其“庐山真面”。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入了鲍照的一首《拟行路难(其四)》,我觉得其中的一些词句注释有误,未能真正弄清诗人的“心曲”。

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记得杜甫有一首《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的“鲍参军”就是诗人鲍照,他与当时的“宫体文学”的原文链接:代表诗人“庾开府”——庾信“齐名”。大诗人杜甫将其和庾信的诗风,分别概括为“俊逸”和“清新”,用来盛赞李白的“思飘然”,一个人兼具他们两者的风格。

据资料介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其音调,自创新词,后人仿之,遂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流行体。《拟行路难》是鲍照的代表性作品,“拟”是“仿作”的意思。“拟作”共有十八首,均为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作。课文选的是第四首,其内容为:“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我们先看该诗的首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教材上解释:“泻”是“倾、倒”,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的方向流散一样,人生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我觉得该句注解粗糙,有自相矛盾和表意不明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如果是水倒于“平地”,那只能是“漫流”,而“漫流”是自然随意的,无法控制的。这样,虽然可以说“东西南北流”,但没有什么制约,是一种完全自由的状态,又怎能说是“各自”呢?

我认为“泻”应该是说水从高处往下流,“高处”具体应该是指“山间”或“天上”。总而言之,是自然地降落,而绝非人为的“倒置”。只有这样,它才能和后文的“人生亦有命”的“命”字相呼应。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平地”也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平地”,“平整”或“平坦”的土地,它应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流平地”,也就是人们脚下自然的土地或大地,与俗语“平地一声雷”的“平地”相似。

按照这样的理解,所谓的“各自东西南北流”,其实是说从“高处”——无论山间还是天上——流向大地或落在地上。这里的“水流”是自然的,又似乎是“天意”或“天命”的安排。落在哪里,天安排;流向哪里,是由落处所在的地形和地势决定的。这里“各自东西南北流”看似自由的,其实则是无法选择的。一切都由“天”注定,或者说是由外在的环境决定的。至于说“人生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那则是该句的寓意。

从整首诗来看,开头这一句明显运用了“起兴”手法。“风雅颂赋比兴”人称“诗六艺”,“兴”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常常和“比”连在一起,统称为“比兴”。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说:“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从今天看来,“比”就相当于“比喻”或“打比方”,“兴”则是先说一自然物,接着再说要表达的内容,有引出、设喻、比较和说理的作用。

记得从前在我们当地,有人不孝顺父母,人们便说他“蓝马噶,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儿大不由爷,这“娶媳妇忘娘”的事,与“蓝马噶”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蓝马噶”就是我们常说的“蓝喜鹊”,它小的时候都是由“老马噶”捉虫子喂养的。“尾巴长”说明它已经长大,自己会捉虫子了,能独立生活了,便忘记了“老马噶”喂养的恩情。这跟“娶媳妇忘娘”正好是一个意思。不过,人不是鸟,这里明显帯有讽刺的意味。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个以“天上水”即雨水“起兴”的俗语,叫做:“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天上要下雨,只好在地上流。这是客观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天一晴,水过地皮干。“小两口”即年轻夫妻,过日子有摩擦,吵吵嘴,甚至打一架,都是正常的;但日子还得过,“床头没有隔夜仇”,风雨过后便是晴天,“仇”是“记”不得的。在这里,人生世相和自然现象恰好有着极为相似之处。

懂得了这一道理,接下来的“人生亦有命”,也就好理解多了。这个“命”字,它分明是在说人一降生广东省卫生厅同时公布了8月份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从娘胎里出来,不同的家庭和环境,就决定一个人身份和地位,也决定了他自身的命运。古语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当时那个“只问出身,不讲才学”的士族门阀制度下,出身寒微的鲍照,虽然想凭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内心一定会充满极大的痛苦和愤慨。

诗中的这个“也”字,自有妙趣,它既是对上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意义上的呼应,又是在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从诗句字面上来看,诗人似乎是接受了这个“不公正”,把它看做了人力无法抗拒,而又难以理解的“天命”。当然,这种所谓的“天命”,只能说是下层人民面对人世的不公,无可奈何,长期形成了一种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思想。说到底,它应该是那个黑暗的时代统治阶级所造成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是一句反问,也是作者的扪心自问。话语中既流露了无尽的叹息,又有内心对所谓“命运”质疑。“安能”是“怎能、哪能、岂能、不能”的意思,“行”和“坐”分别是人们行路时“走”与“停”的两种最基本的状态,“叹”和“愁”则意义相近,都是叹息和忧愁。“行叹复坐愁”,在文中有照应题目“行路难”的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不能一味地悲悲戚戚,既然命该如此,那就不要再忧伤叹息了。不过,从“安”和“复”来看,分明又表现了诗人内心掩饰不住的苦闷和无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著名诗句。相传,杜康既是一个酿酒者,又是一个嗜酒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和“解忧”,似乎是这个世界上一道“无解”的方程式。试想,一个人就生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却又偏偏长着一颗“这样”的心。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拿在自己手中的“刀”,无法斩断眼前的“水”;浇尽自己胸中的酒,又如何解开心中的愁。

“酌酒以自宽”,这里的“酌酒”是自斟自饮,说开来就是一个人独自喝闷酒,其中的孤寂与迷茫不言自明。“以自宽”意思,是用来宽慰自己,诗人想通过饮酒来麻醉,这就让原本以“命运”来平复心理做法的失败暴露无遗。人很多时候是聪明的,但这种聪明,却常常来自于自欺欺人。欺人是一时的糊涂,自欺是永远做不到。有人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仔细想想,作为有感情的动物,人在很多时候,又有谁不是“庸人”呢?

“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紧承“酌酒以自宽”,“举杯”正是“酌酒”的延续,“断绝”就是酒杯停了下来。何不喝个痛快淋漓、一醉方休?停下来干什么?“歌路难”。“歌路难”就是吟唱《行路难》。而课下注释却说:断绝即停止,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根据上下文,我觉得此种解释意义刚好弄反,理解上严重失误。如果说是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而什么时候开始的歌唱,在上文并未提及。

与此相反,前文只是说到了“安能行叹复坐愁?”诗人为了缓解心中的不平,才“酌酒以自宽”。正是饮酒激起了心中的义愤,内心戚戚焉、愤愤然,酒杯在手,却无法喝下去,才中断了举杯,开始了《行路难》的歌唱。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来理解。这里的“举杯断绝”,应该正是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中的“停杯”的意思。我上一查,发现课本的注释,只是沿用了“百科”和《古诗文鉴赏》上的说法。

对照文本,通读全诗,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由“水流”引出“叹愁”,再由“酌酒”到“歌吟”,直到后面的“吞声”和“不敢言”,前后是一脉相通的,正可谓“起承转合,衔接自然”。“心非木石岂无感?”这又是一句反问,但它要比前面的“安能”句来得强有力。诗句里分明带有一些“酒气”,但这是一股“正气”和“豪气,”显得“十足”而又“悲壮”。我们通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当一个人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就尤为深刻而强烈。“路见不平一声吼”,那是英雄的壮举。诗人鲍照只能是借酒消愁,拟诗感叹“行路难”。全诗最后的结句“吞声踯躅不敢言”,形象生动,深沉委婉。“吞声”,成语里有个“忍气吞声”,意思是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踯躅”是徘徊不前,“不敢言”,有人说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我觉得诗人鲍照虽说“不敢言”,但还是借助这首《拟行路难》,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曲”。

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行路难》,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出剑来,匆匆四顾,可内心却是一片“茫然”。这种无边的愁绪、无名的烦恼、无对手的仇恨,对诗人造成的压抑和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时不利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遥想当年,伊尹乘舟梦日,姜尚闲来垂钓,可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时机又在哪里?

对照大诗人李白的《行路难》,阅读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其四)》,我们不难看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说各有各的“忧愁”。但不同的时代,“忧愁”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人对待“忧愁”的态度,又是大相径庭的。鲍照感慨的“命运”不公,其实是社会的不公;李白感叹的“怀才不遇”,其实是正在寻找机遇。学会“自宽”和“自信”,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好时代,我相信李白的那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共 4 1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学赏析犹如撰写编者按一样,首先应该读懂想要赏析的文章,然后才能有感而发。读懂要真懂,而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牵强附会,而牵强附会只会曲解赏析对象本来意思。 作者根据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入鲍照的一首《拟行路难(其四)》,觉得其中的一些词句注释有误,未能真正弄清诗人的“心曲”。于是,作者便以此为切入点,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写文章的人,因外界的触动而心生情感,情感激发才形诸文字;读文章的人,只有通过分析词句,才能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情感或志趣;这就好比沿着“水流”去探寻流水的“源头”一样,即使作者的“心曲”幽深难测,但最终一定还是能够显现出来的。通过对鲍诗的解读,帮助大家理解了鲍诗所要表达的真实心曲。并且引导读者通读全诗,很快就会发现,由“水流”引出“叹愁”,再由“酌酒”到“歌吟”,直到后面的“吞声”和“不敢言”,前后是一脉相通的,正可谓“起承转合,衔接自然”。文章语言精炼,出典有据,赏析透彻,启人心智,堪称赏析佳作,倾情推荐共赏。【:湖北武戈】【江山部精品推荐01610 102】

1楼文友: 19:27: 4 细致入微的诗词赏析文章,让我增添了语文知识,也对古诗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欣赏了,问候酋黄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楼文友: 06:5 :07 谢谢武戈先生,辛苦您了,问好!

2楼文友:- 1 18:46:2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真好!!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2楼文友:- 1 19:47: 1 问好秋风,感谢一直的鼓励和支持!

楼文友:- 1 19: 9:55 祝贺佳作获精,期待更大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 楼文友:- 1 19:49:44 武戈兄辛苦,感谢百忙中不忘鼓励!

4楼文友:- 1 20:21:47 应该的,作者斩获精品,比我自己获精还高兴啊!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4楼文友: 06:4 :25 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问好!

5楼文友:- 1 20:29:56 欣赏朋友妙作,祝福愉快!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5楼文友: 06:45: 2 感谢冰煌雪舞老师鼓励和支持,感谢系统的各位,问声辛苦了!

宝宝一直腹泻怎么办
亮甲用多少疗程能治好灰指甲
嘉峪关白斑疯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