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参与儒藏编纂院长忆汤一介
中药养生 2020年07月08日 浏览:2 次
华声报
9月9日晚,国学大师、北大著名教授汤一介逝世。追悼会将于15日举行。
今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 到北大考察,其中一项重要行程,就是拜访汤一介。200 年,汤一介以76岁高龄担当大型国学丛书《儒藏》首席专家、总编纂。
三湘都市报获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姜广辉也参与了《儒藏》编纂,担任 经部春秋 主编。9月10日,连线朱汉民教授,请他谈谈 大师 光环背后真实的汤老。
朱汉民透露, 全球华人国学奖 汤一介得票数很高
朱汉民与汤一介的交往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汤一介与梁漱溟、冯友兰等著名学者发起中国文化书院,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岳麓书院是古代知名书院且又在现代复兴,汤一介希望加强两个书院的交流合作。
当时的中国文化书院是专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机构。1986年,汤先生找到我,希望可以在岳麓书院给文化书院的学员授课。我给他张罗。当时他的太太乐黛云女士也来了岳麓书院。 后来,岳麓书院举办千年论坛,汤一介夫妇联袂授课。
200 年,《儒藏》项目启动,汤一介亲自致电朱汉民与姜广辉,邀请两人做春秋学主编,还在北京、深圳召开专门的研讨会。在朱汉民印象中,汤先生想把《儒藏》编得尽善尽美,而项目早期也面临着经费、人力困难。
如何把春秋学编好?汤一介一直惦记着。他专门请朱汉民与姜广辉单独面谈、吃饭,交流细节问题。那次会面是2011年冬天,北京很冷。 当时汤先生身体非常衰弱,但还是冒着严寒,在北大的一个餐厅跟我们商讨。那时他说话已经很慢了,不像以前总是神采奕奕的。 朱汉民暗自担心,汤老身体这么不好,还承担如此重的任务。 《儒藏》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儒学古籍文献整理工程。佛教、道教有《佛藏》《道藏》,而儒家没有《儒藏》。这个工作难度很大。 朱汉民告诉,目前岳麓书院已圆满完成《儒藏》春秋学编纂。
今年7月,朱汉民致电汤一介先生,邀请他参加岳麓书院与凤凰主办的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启动仪式, 但那时他身体很差,已没办法接了。 朱汉民透露,国学大典 全球华人国学奖 评选,汤一介在 国学终身成就奖 、 国学研究成果奖 两项大奖角逐中,专家推荐票数得票很高。据悉,该奖项最终结果将于9月底揭晓。
乐于提携后辈,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
生活中的汤一介,特别和蔼可亲。朱汉民说: 我们有什么事,他都非常细心、耐心听取沟通。即使合作中出现问题,他都很宽厚、慈祥,很关心体贴。
对这一点,北京大学出版社武芳深以为同。武芳是《儒藏》丛书的,与《儒藏》总编纂汤一介有不少交流。她告诉: 汤老特别谦虚随和,没有大师的架子。他很乐于支持、提携学生后辈,陌生学生给他写邮件请教问题或寻求帮助,他都会亲自回复。 曾采访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他对汤一介先生的耐心指引、提携,作为后辈的自己,一直感念于心。
汤一介曾在多个场合说: 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 对于《儒藏》的编纂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朱汉民认为: 汤先生之所以要做《儒藏》,研究经典诠释,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7月,《汤一介文集》举行新书发布会。朱汉民注意到汤一介对自己学术的总结, 从8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真善美,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经典诠释学,以及研究《儒藏》,我感觉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走在学术前沿,保持敏锐的学术思考,这是很难得的。
汤一介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汤用彤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贯通中西的国学大师,研究魏晋玄学成就很大。朱汉民说: 中国文化经过中国近现代化,长期被作为糟粕否定。汤一介像他父亲一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感,要复兴中华文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情感,把文化作为自己生命意义的基础,有为中华文化之道贡献自己的精神。若仅仅是一种职业的话,他到了这个年纪,完全不需承担《儒藏》这样的重任。
首倡《儒藏》工程,亲自过问校点工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儒藏》武芳介绍,《儒藏》工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儒学源流,全本计划收书 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超过《四库全书》。而汤一介是该工程的倡导者、开创者。
据悉,明、清两朝均曾有儒家学者提议编纂《儒藏》,终因工程规模浩大,未能实行。20世纪90年代,汤一介重倡编纂《儒藏》之议,并得到张岱年、季羡林等的支持。2002年,北京大学就《儒藏》展开研讨论证。200 年12月,以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 《儒藏》编纂与研究 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立项。
彼时,汤一介已经76岁。他说, 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这是祖父汤霖留给汤一介的遗训,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100年内不会有人超过。 汤一介曾这样说道。
武芳告诉: 汤一介先生特别重视质量问题,经常强调,宁可放慢速度也不能草率从事。他还经常亲自过问各校点单位交上来的稿件质量情况。 对于古籍整理来说,底本的选择至关重要。汤一介先生常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搜罗珍本孤本作为《儒藏》校点的底本。
武芳介绍: 在汤先生的督促下,《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和出版社部每年都会召开双边会,加强校点者、编委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证各环节有效运转。
据悉,《儒藏》 精华编 的编纂出版将有望在2017年完成。
■文/ 李婷
实习生 肖晓帆
人物小传
汤一介
1927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湖北黄梅。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儒藏编纂与研究 首席专家。研究领域有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等。
特写
汤一介:我不是大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
汤一介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要求不要称他为大师。在《汤一介传》中,有一节即以 反对称自己为大师 为题,汤先生说: 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在1980年。这时我已经5 岁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但毕竟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有创造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已不可能,虽不能尔,心向往之而已 。
在汤一介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他说: 我说现在没有大师,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被大家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 对于这种状况的成因,汤先生以自己为例,称除了天分不够,社会环境也没合适的条件。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黄石治疗白斑病费用丁桂儿脐贴新生儿可以用吗薏芽健脾凝胶
- 上一篇: 熊胆明目抑菌液价格
- 下一篇 冯绍峰和哪个女星站一起最般配你觉得颖宝排
-
伊贝母栽培技术
2019-07-13
-
洛阳市卫计委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
2019-07-12
-
冬季排毒比进补更重要
2019-07-12
-
如何用胖大海治疗各种病症
2019-07-11
-
光亮密网蕨的功效与作用
2019-07-07
-
老人和浓茶易伤肾
201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