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酒家赝品时代的黄金抑或黄金时代的赝品文艺
中药大全 2020年07月20日 浏览:1 次
【酒家】赝品时代的黄金抑或黄金时代的赝品(文艺争鸣) ——----兼与陶然先生商榷
作者: 游戏积分:0 防御:无破坏:无 阅读:4424发表时间: 1 :12:44
一
近期,陶然先生在江山文学上发表了的评论文章《新旧余秋雨》。在文中陶然先生以指点江山的气度梳理了百年的散文史,罢黜百家,最尊“秋雨”,并把他归为“五绝”之一,并授予“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大师”的荣誉称号,颇有当年王一川舍得一身剐,把“茅盾”拉下马,把金庸扶正之风采。文经发出,一时间轰然 ,热议不断,其褒赞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褒赞者认为该文新奇大胆,作者才高气迈;批评者以为有卖弄嫌疑,属于一孔之见。而我以为,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达到充分的合理性。一味的赞扬,可能导致“捧杀”,尤其是对陶然先生这样一个才华横溢作家来讲,他未来具有更无限的可能性,寸步不让的批评的也许就是最忠实的阅读和最深切的期望的题中应有之义。
学术乃公器也!文艺评论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要不人云亦云,不袭前人旧语,敢于摆出新观点、新看法,哪怕这种观点和看法片面的、不合理,也是值得推崇的。从这个意义出发,我是支持陶然先生此文的,尽管我对其关于散文上的“五绝”划分和“大师”称号颇有微词!(但是陶然先生对那些散文名家高屋建瓴的直观的感悟的印象式批评,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个人非常激赏!其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言说方式最能体现作家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素养以及才华、气度、胆略和风度,我以为放眼整个“江山”乃至整个纯络文坛,无人能出其左右!)再“掉书袋”一点讲,陶然先生此文的运思方式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运思方式,它不像西方学者以理性的线性逻辑思维作为运思基础,有意识地以系统的文章结构来表达其思想结构,而是直抒结论略去过程,因人而异地当即发论,是感悟式的,几乎没有论证和推理。看似零散片段、不成体系,其实形式的零散并不意味着思想的零散,更不能忽略其意蕴逻辑。所以求全责备,一叶障目、武断地“棒杀”,也是一种不负学术行为。
二
惟有心平气和的交流,平等的探讨,从学理上,从文学感觉和判断上找出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点,才是文艺争鸣、学术探讨的正路。小圈子、小山头的相互吹捧,自我欣赏,那是“政治”,是人际关系;“扣帽子”、“揪辫子”、“打棍子”这些“文革”时期的不良文风,不仅与学术无涉,更与人品、良知、道德有关。由此可以回到本文的正题----与陶然先生商榷。笔者不由地发出这样的诘问:余秋雨真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五绝”之一吗?(陶然先生所划分“五绝”中,我认同周氏兄弟,张爱玲和柏杨稍稍次之,而余秋雨则是等而下之。仔细阅读陶然先生的原文,不难看出他对“五绝”的划分标准是----能不能独树一帜,开宗立派?能不能启蒙后学,影响深远?就以余秋雨而言,说其独树一帜,开宗立派尚可,但是说其启蒙后学,影响深远则未必。况且能开宗立派者不一定能在这个“宗派”里坐上“头把交椅”。比如批判现实主义,它起源于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是奠基之作,可算开宗立派了,但是最高成就却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以及托尔斯泰的《复活》中。还有,胡安.鲁尔福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开宗立派者,但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水准却在马尔克斯和略萨这里。论其启蒙后学,影响深远也非后二君莫属,借用一个新锐批评家的话说,中国的先锋作家包括莫言之流,都是喝着他们的“ ”长大的。)他能脸不红心不跳地接受“大师”这个桂冠吗?他前期散文成就真如陶然先生所言的那么高吗?以下我将对余秋雨得以功成名就的两本集子《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个别文本作详细的解读和阐释,窥一斑而览全貌,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余文,看看它到底是赝品时代的黄金,还是黄金时代的赝品。
凭心而论《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这两本集子确实开一代大散文(文化散文)之先,但却是开拓之力,却无完美之功,此正如新诗之于胡适之,我们能说胡适之是大师级的诗人吗?其实仔细阅读这两本书,会发现那些背后潜藏的话语谱系,不外乎为------民族话语、道德话语、家园景象、母亲话语以及肤浅的所谓“人格结构”和拾人牙慧的“忧患意识”。
先看民族话语和道德话语。民族历史和民族地理是余文所有母题之上的首席“母题”。“在‘苦旅’的地理路线中,时间语法悄然展开,令读者倾听到了历史之爱的细弱回声,这回声缭绕着保守而忠诚的气息,这种民族主义的气息在余文的那些海外之旅中获得了最直接言说,旅行者的异乡际遇成为民族自恋的一次证明过程”。①作者(余秋雨)在新加坡观看华人组织的一场台湾相声剧演出,然后再去吃夜宵,这些细小的生活细节引发的竟是最 的民族豪情:
理直气壮地用话语叫菜,今天晚上,这座城市的笑声属于中国人。
----《华语情结》
利用对海外华人言说的转述,去点燃“民族自恋”的 ,这种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宣传技巧,现在又一次推进了民族之爱的燃烧,使之成为余文的一个基本话语标记。
看完风景出诗集《道士塔》----这是一个被放在苦旅之首重要文本,它是用来打开全书密码的“话语钥匙”。我们能立刻注意到某种话语立场的古怪。敦煌的全部宝藏被外国人掠夺,作者大感耻辱。同时作者也承认这些外国人“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而王道士只是一个“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的文化破坏者。根据这一简单逻辑,斯坦因等人应当是拯救敦煌艺术的功臣,就连余秋雨也不得不承认,“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的博物馆里”。但是这样一来就会面对两个完全不同的语法法则:第一个规则是,只要敦煌艺术得以保存,无论它属于哪个国家或者民族;第二个规则是,只要它属于或者存在于中国,无论它是完物还是一堆灰烬。耐人寻味的是,余文最终屈服了后者,倒向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道德情感中,这是传统知识分子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选择。它再次显示了狭隘民族主义语法的有力性:面对民族的耻辱,一切学术和理性规则都将丧失功能。于是“我好恨”一语,就像一个浅薄的道白,欲说还休着一个不能左右逢源、捉襟见肘的尴尬。
再看家园话语和母亲话语。“在中间价值的体系的范围内,家园话语和国家话语的最亲密兄弟,家园从事物的另一个侧面暗示了人的皈依渴望和恋母情结。几乎所有的古典作品都指涉了家园母题。比如《水浒传》,一群流氓被人从某个地洞(黑暗家园的一个代码)里释放出来,经过一场人间恶斗,最终又返回到皇帝或国家(新家园的某个代码)的亲密怀抱。这种‘家园--出走--返回家园’福达模式,正是民间文学的话语根基”。②
《天涯故事》无疑是“福达模式”的翻版之作。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流放地海南岛的随笔,是陈述家园话语的代表性文本:一个蛮荒孤岛,流放者的悲剧性地点,由于李光、胡佺和苏轼的先后到访,竟成了柔和平丽之家。在这里流放地的语义被戏剧性的转换----向家园和母亲转换,放逐是回家,他乡成吾乡,流囚变孩子,刑役转为旅游,痛苦化作喜悦,好一派“天真未凿的自然生态”!余秋雨娴熟地操作着话语手术刀,轻松地消解了历史正义,消解了放逐和流亡的形而上的意义。生命个体那种深切痛苦不见了,悲剧变成喜剧,最终在“嫣然一笑”中,阉割了人与苦难的基本联系。家园(母亲)拥抱了浪子,软化甚至溶解了痛苦、愤怒和激越的反抗,也彻底改造了流亡者和正义战士,把他们变成平静而实在的普通人。
那么,人类的痛苦会不会就此消失?而痛苦产生的机制根源是不是由此而消失?答案是否定的!
而余文的轻浅就此可以定格!
最后看余秋雨所谓的“人格结构”和“忧患意识”。余文批量贩卖着“人格”这个语词,动不动就要“人文关怀”一下。学者葛红兵指出:“余文中通常出现的是两类语词:描述性语词和界定性语词。前者如‘邪恶’、‘高贵’(注意不是高尚)、‘叹息’和‘流泪’,后者如‘人格’、‘学问’、‘小人’和‘文化良知’等等。这个语词谱系颇能显示出余文的道德基调”。③
在《历史的暗角》中,他武断而简单地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藉此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界定。注意,这里绝不是解构主义的方法论(他也未必懂得!)。在《苏东坡突围》、《千年庭院》、《乡关何处》、《遥远的绝响》中,他力图挖掘苏轼、朱熹、黄宗羲、阮籍和嵇康等人的人格结构,显然这里缺乏自我内省和外在批判的力度,并由此派生了高贵和可爱之类的道德评语。可以不无客气地说,他的“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变通的用语,是“政治”一词某个意义更为暧昧的代词,说到底,他的文化人格其实就是政治人格。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知识官僚的国家哲学,熔铸了余秋雨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三项基本语法的人格结构。这个结构不仅奠定了一个面容忧戚的旧式文人形象,而且为他的言说描绘了坚硬的价值边限。然而,可以不客气地说,这种“忧患”是“装”出来的,是扯虎皮谋大旗,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媚俗”----如何更好地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市场价值风向。
三
煽情主义是余文的惯用的表达策略。就其在策略运用上葛红兵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以下几点:
⑴确立具备市场价值的话语姿态
⑵寻找大众关注的文化母题(历史情结)
⑶寻找大众热爱的故事或(事件和人物)模式
⑷采取高度煽情的叙述方式。④
几乎任何当代畅销作品都在这个市场策略框架内。而作为当代畅销书籍《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则当仁不让地兀然立于这一彀中。
看看余文是如何煽情的!
《道士塔》----“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一位年轻的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滴血……”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的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后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朱按:这个动词,呵呵),低声求他……”
“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伤口”、“滴血”、“下跪”、“恳求”乃至“哭泣”,所有这些意向和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技巧,显得多么做作。尽管它从文学技巧上看相当笨拙,今天任何一个演讲家和搞营销的业务人都惯用这种技巧,但是在中国的读者市场里却是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它既点燃了读者的历史怒气,又使之产生了对作品以及书写者的无限热爱。在这里书写者是煽风点火的人,而大部分读者就像那些狂砸日产车以示爱国的狂热民众,有的是 ,却无理性。
《苏东坡突围》----“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在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脸。”
这是动辄上升到“民族高度”的煽情范例。苏东坡遭到告发和逮捕,这首先与“贫瘠”和“愚昧”无关,其次与民族大义无关,他无非是险恶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被捕究竟丢了谁的脸?余文的“民族”又是怎样一个概念?这里余秋雨俨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利用霸权话语(道德注视和道德力量),点燃人们对“差管”以及“昏君”的仇恨,同时使自己潜意识中旧式文人的尊严,在叙事和阅读时获得短暂的快感和满足。余先生不愧是当年“石一歌”小集团的一名生力军,意识形态的大棒挥舞得如此炉火纯青,今天那些“扣帽子”和“打棍子”的文艺人们,都可以以他为“先师”,只是被扣了帽子和屎盆子的“差管”和“皇帝”多少有点冤屈。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这是上升到“历史高度”的煽情范例。煽情级别由形而下跳过形而中而而直奔形而上,从而完成了“存在的形而上学”,⑤德里达先生是怒是喜,真是多亏了余“大师”!
正是余文管用了这些露骨的煽情技巧,过于软化了自己的话语立场(但看起来却非常的坚硬),暴露出一个更加致命的弱点----人文主义沉思力度的削弱。请记住,“人文沉思”乃是余秋雨最为洋洋得意之处,也是读者大肆追捧的原因。
削弱了深度和力度,像狗一样嗅着市场风向的余文,注定是一种模式化、公式化、复制的写作。这不是余秋雨的个人罪孽或者福袛,而是整个文坛的习风,正如学者翟业军先生所指出:“复制是当下文坛的普遍现象,反映了作家想象力的匮乏。文学创作遇到新的瓶颈。”⑥
综上,可以得出一下结论,余文是与市场媾和的产物。在这里,历史和文学在相互利用,历史利用文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精神深度,并由此带来一场全民的关于文化的狂欢。如果再深入一点讲,我们就要从余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说起。社会学批评在涉足作家和作品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时代”、“种族”、“环境”等三个要素,⑦我们也不例外。
共 76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精彩的说文。作者用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引经据典,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从多个方面剖析了余秋雨的文,并将之与其他名家相比较,论证了自己提出的观点,让人信服。文章观点鲜明、独特,很有理性,论据充分,值得学习和讨论。推荐。【:故事中人】 【江山部·精品推荐14090 0004】
1楼文友: 1 :14:02 文章很独特,分析很到位,学习。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楼文友: 11:52:08 谢谢故事兄的辛苦,一并问好酒家的各位朋友。
2楼文友: 09:08:07 所谓文有千意,字有百解。古往今来,作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品如人,人如文章,其实,喜欢一篇文章,是对文章作者品格的喜欢或者说是敬佩。
我们现在文坛的现状,良莠不齐,写手比读者还多,优秀 大家 屈指可数。不论写手还是文豪的作品,离不开优秀评论家深入浅出的剖析,当然,个中少数评论者也有随意指点江山的,褒贬不一,这有在情理之中,毕竟个人的观点不同。
初初看了一篇,感觉此文写得非常到位,值得深入品读和探讨。
感谢文璘老师为酒家带来这样的佳作,待细细品读该文和陶然先生的《新旧余秋雨》后再品!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2楼文友: 12:00:14 山泉兄是我一直仰慕的酒家的一位仁者,长者,有机会还望多多交流。
楼文友: 11:25:27 细读了文璘老师文章,引起无限感慨
关于我自己:
读书时候,非常崇拜贾平凹先生,于是,不知天高地厚,总是给他去信,在毕恭毕敬中把自己潜心 创作 ,认真誊写的稿子寄去,一次次石沉大海。那时候,我还年轻,文学梦总是放不下,奢望有朝一日,自己成为大师级人物。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一年我不到20岁, 的青春,七彩的梦幻。
工作后,才知道自己道行实在太浅,于是,用微薄工资的三分之二( 0块钱的工作,用20块左右)到邮电所订书,什么《小说月刊》、《萌芽》、《十月》、《收获》、《散文选刊》等等,在乡下那盏昏暗的煤油灯下(那时候还没有电), 孜孜不倦 的学习,以至于后来我调工作,一张手扶拖拉机上,除了那套简单的行囊,就是书,以至于在我还不老的时候,就已经老眼昏花。
之后,感觉散文一点也不好玩,爱好中就只有朦胧诗了。
时代的局限,身处的偏僻,学识的短见,成就了那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那时候,对散文的认识,以为是日记的延伸(因为我喜欢写点心情的日记),没有目标无所事事的读了很多书,才发觉情景交融中只有散文能在随心所欲中抒发心智,释放情感。只可惜,等到我知道点皮毛的时候,行将老矣。在柴米油盐中理想消逝殆尽,自翊看淡时态,行尸走肉,喜怒交替中偶尔写点小文,孤芳自赏。
关于散文及散文家:
关于散文,我不敢大言不惭的评价。我想,只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对逝去的时光的一种眷恋或感想,写出来的一篇心得。抒情的大气磅礴,叙事的娓娓道来,写景的情景交融,形散神不散也好,天马行空放出去收不回来也罢,带给人怡情带给人启示,带给自己眷恋足矣。因为,很多人只是业余爱好,不是类似剧本、小说之类的专业写手,以文生活。
关于散文家,就像古往今来的先贤一样,只有大浪淘沙后,盖棺论定,让后人去评说。当代人当代事,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众说纷纭,不足为怪。但感觉这 家 却无法定论。那怕是是什么文学奖获得者,什么殊荣和光环后面,其读者也会褒贬不一。问题在于,只有百家争鸣,才能助推文学的发展,不然死水一滩,就永远固定在八股文之乎者也的框套内,格律诗词赋文式的框套内,固步自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难以源远流长。
关于余秋雨,怎么说也是个文坛大师、名人。名人出名以前是不 名 的,他们初期创造的作品,也许和我们现在写的差不多,只是一两篇文章出名之后,其他文章跟着 鸡犬升天 了,加之良莠不齐的评论者们着意炒作,自身的卖萌,不出名都不行。但众多的追捧者中,也有不屑一顾者。这就像那些歌星,总是一首歌出名,其他不怎么样也跟着出名。翻开大师出版的一部部文集,真正能被大众所称道的文章只占少数。平凡人有时也会写出不平凡的文章,不平凡人有时也会写出些平庸之文,因为都是人,七情六欲,大脑时而迷糊时而活跃。所以,如何认知一位大师,是各人的观点不同,站的角度不同,不足为怪。于我而言,喜欢他的文章,主要是不屑他的文坛富豪(也许朋友们说是嫉妒,但我感觉,文章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沾满了铜臭,就不再纯洁和感人)。
关于文人相轻,古往今来如是。这一方面,在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只要招惹了他,不管是谁,立马被骂得体无完肤,且骂人的技巧和行文的方式,周星驰演的电影里的情景也望尘莫及,这和常人和泼妇是一样的。所以中国千年的忠孝礼仪,提倡人与人要友好相处, 有事好好说 。
关于陶然先生《新旧余秋雨》那篇文章,其只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喜好,同感者反对者本可以心平气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商讨和促进(比如文璘老师该文和大部分评论者),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任何场合,只要有人在的地方,总有很多唯恐天下不乱者,不是抱有良好的心态去学习交流,而是借机兴风作浪,以诽谤中伤为乐趣。花有百样,人有千种,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只是个人感想,文璘老师见谅!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4楼文友: 12:14: 1 山泉兄所言极是,弟深表赞同。我之所以写作此文,是深感江山学术风气不正。要么是一群小圈子相互奉承,相互鼓吹,听不进一点相左之意见,碰见异声,便集体大肆讨伐,这是政治,是人际关系,不是学理。它的直接后果是,使文章沦为圈子文学,于作者无益,更使文学受损。还有一种现象是因为不满意某文之观点,或者出于嫉妒心,也有心怀炒作之目的,不敢以真身出现,或化作马甲,或深藏其后,运筹操作,不从学理上,不从文字判断上,不从理性逻辑上,横加对文章指指点点,甚至侮辱,谩骂,攻击作者,此等做法更不是学术交流,而是别有用心,已经和人格,道德挂上钩。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合理的,都不能促进络文学本身的繁荣,这样的环境根本不能出现大作,佳作。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5楼文友: 12:2 :00 陶然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作家,从他这篇文字中,我找到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这种感觉促使我写下此文,因为能在文字里和一个自己心仪的作家交谈和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一个评论者来说,能在文字中与人对位的对话,是难乎其难,有时甚至有点孤独的感觉。可以说陶然先生的文章让我不再孤独。再次感谢山泉兄的长篇跟帖,让弟不禁慨叹知音多多。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6楼文友: 18:41:42 文兄前几天允诺的作品出来了!本该昨天看的,临时有事改为今天。不论是在我文章后面的交流,还是在上的聊天,观点有异却交谈愉快,和而不同,如沐春风,是我非常珍视的经验。来江山六七年后结识文兄 你自己承认比我小,下次我或许要改口了,你做好思想准备:) 该是我创作《新旧》一文的最大收获。
回复6楼文友: 00:00: 0 已经做好被改口的准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咱年龄不争气呢?呵呵。问陶兄好,与兄游之,足慰平生。
7楼文友: 21:52:47 我不是很喜欢你的文章。第一语言抽象,看似娓娓道来,其实说理不够简洁明朗,清晰透彻;第二写文太爱用一些看似 专业式 的术语,很费脑筋;第三话什么理,深入浅出,通白易懂,自然淌出,涓涓如流,就很好啊,不要太绕嘛;第四你是爱好学理的人,但是也不要太信奉这个东西,因为学理越钻越深,越钻越晦涩,自己出不来,别人也进不去,最后好东西钻坏,坏东西里面往往钻不出来。
回复7楼文友: 09: 6:5 感谢您中肯地指出,这年头难得有如此的诤友,谏友。您说得很对,我也在苦苦思索这些问题,所以写得很少。如何在通俗与理论之间找出平衡点,让读者接受,这也是许多批评者终其一生所探索道路,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还在不停的探索。再次感谢你的逆耳的忠言,良言,以后写文,我当尽量避之并期望改之。
8楼文友: 11:26: 8 我很喜欢王国维《人间词话》,你看他,才情识见,文学艺术,炉火纯青,融于一体。所以《人间词话》,一方面是非常好的文学评论,另一方面,它的本身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学。所以说,前人雅意识见,不可不察。像袁枚的《随园诗话》,又差了一截了。
回复8楼文友: 14:20:18 写出《红楼梦评论》的王国维和写出《人间词话》的王国维不可同日而语,前一部给人以生涩感和新奇感,作为开荒者他第一次引进西方现代性理论,生搬硬套和生硬之处在所难免;写作后一部《人间词话》时,他的批评话语已经圆满成熟,自成一说,在对传统的阐释时融入的是现代的眼光与方法,所构思设的潜在理论体系更有赖于现代式的批评理论维度。而凌兄所激赏的也许就是《人间词话》所表现出的传统形式。的确,我国传统批评多采用诗话,词话,小说点评等松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深圳市消委会联合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城市消协(消委会或消保会)发布《护肤品消费行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觉和经验,习惯作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以简洁诗意的文字,点悟和传达作品的精神或阅读体验,看上去更 文学 一点。当然这种 文学性 应该是国人眼界的 文学性 。西方式批评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思辨性就是 国学 恰恰所没有的。只不过现在的文学批评被 学院派 的批评家弄进圈子内,造成了与读者的隔,因此广受诟病。所以,探索一条融合百家之长,且能独出机抒培育自己的审美之花的批评道路且让读者接受肯定的道路(人们常说理论已死,作者已死但从未说读者已死,看来,读者是重中之重),是漫漫求索的过程!
亮甲怎么用效果好庆阳治疗白斑病费用过敏性鼻炎吃的抗组胺药
- 上一篇: 藩国一br月华霜染芳香蕊
- 下一篇 藩国仙侠世界大网络第一百零九章毒蟾蜍
-
按摩美容白发让你拥有乌黑头发
2019-07-16
-
酒是一种古老的中药
2019-07-16
-
1刻钟趣味玩球打造平坦小腹
2019-07-11
-
刮痧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2019-07-06
-
什么饮食搭配有害健康
2019-07-05
-
低成本食醋美容法抗皱祛斑
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