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大全

中医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药大全  2020年01月12日  浏览:2 次

中医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存在一种或多种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并且缺乏能够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包括上腹痛、上腹饱胀感、上腹烧灼感、早饱、恶心、呕吐等。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尽管某个时期内症状可能缓解。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反应研宄均显示,FD并非一种同质性疾病,而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症候群,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噪杂、呕吐等范畴。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关键。

病因病机

脾气亏虚为本,湿浊内停为标

张善举教授认为,脾气亏虚,脾不升清,胃失降浊,湿浊内停,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机制。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运化失职,邪气留滞于中焦,则发痞满。脾为生痰之源,脾气失于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聚湿生痰,痰湿困脾滞胃亦可发痞满。如《证治汇补?痞满》说:脾胃受亏,浊气夹痰,不能运化为患。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滞胃中,上逆成呕。综上所述,本病的病机为脾气亏虚,湿浊内停,属本虚标实证。

治疗方法

健脾化湿,和胃降浊

张教授积30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健脾化湿,和胃降浊的治疗方法,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早在宋代太医局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就有参苓白术散的记载,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组成,是传统的健脾化湿之良药,用于治疗脾虚湿胜之证。导师师古而不泥古,在古方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以健脾化湿,和胃降浊为法,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药如下:太子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2g,炒扁豆24g,陈皮10g,炙甘草6g,山药24g,砂仁6g,薏苡仁24g,桔梗10g,炒麦芽30g,鸡内金15g,川朴12g。反酸、烧心者加百合15g,乌贼骨24g;胃部隐痛者加元胡24g;阵发性剧痛者再加地龙10g,川牛膝30g;胃胀明显者加二棱6g,莪术6g;伴便秘者三棱、莪术用至10g;恶心、呕吐者加丁香6g,沉香6g。方中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炒山药助君药益气健脾;并用炒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更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共奏健脾化湿,和胃降浊之功效。

病案举例

患者甲,女,52岁,胃脘部痞闷反复发作3年余。发作时伴见反酸、烧心,每因进食生冷刺激食物后加重,外院反复中西药治疗多日,效果不佳。来诊症见:胃脘部痞满不适,烧心,反酸,形体消瘦,四肢困重,面色萎黄,精神欠佳,纳食减少,大便稀,2次/d。舌淡苔白腻,边有齿痕,脉虚缓。胃镜结果回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吾师诊断为痞证,脾虚湿盛型。治法:健脾化湿,和胃降浊。拟方:太子参12g,茯苓12g,炒白术12g,炒扁豆24g,陈皮10g,炙甘草6g,山药24g,砂仁6g,薏苡仁24g,桔梗10g,炒麦芽30g,鸡内金15g,川朴12g,百合15g,乌贼骨24g。嘱患者畅情志,忌食辛辣生冷之品,清淡饮食。7剂,1剂/d,早晚分服。1周后复诊,自述服药3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服至7剂诸症减轻大半。药证相符,治疗有效,上方继进14剂诸证悉除。随访半年症状未反复。

老年人中风后康复治疗
常州中医牛皮癣医院
唐山白癜风医院咋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