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保健

藩国俞胜不断地往宽处和深处走

中医保健  2020年07月23日  浏览:2 次

从小说集《城里的月亮》看俞胜小说创作

狄更斯曾说: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年代,但同时又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充满了死亡与黑暗的年代。 合上俞胜先生小说集《城里的月亮》,我便不由地想起了这句话。

这是在一个春日的深夜,或者说凌晨。洗漱上床,却久未入眠,但闻窗外雨水滴落于外墙空调机箱上,啪哒啪哒不绝。是什么时候下起的这雨,先前我竟不知。听着这雨,想着老家那些旱久了的庄稼地,心头升起一阵喜悦之情,不由地倾听起那声响来,似乎想从那声响中,知道窗外的雨,有多大;甚至还想知道,这雨,究竟是下了多长时间。渐而,几天来在集子里读下的故事,及人物和场景,便又在这雨水滴打声中,开始在脑海里萦绕,心头,又不由地往那些故事、那些人物和场景里想去。一时竟不知自己未能入睡之缘由,是因为这春天的雨水,还是因为这俞胜先生的作品。

一、从 霞村 到 学报 ,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差别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是这本集子中已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中篇,同时它又是这中篇中主人公仅无数次写下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天就黑了 这么两句开头的一个准备写80万字的长篇, 我 要写这长篇,却一直、一直就只这么两句,直到最后, 我 竟然不想写了。而这其间,作者没写过一句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 , 我 干了些什么,倒写了 我 的考研,写了 我 的恋情,看来均与 我 来到霞村毫不相干,那些事儿都不是发生在霞村。以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 为题,却不写来到霞村怎么样,初看似乎有些怪异,但细想,却慢慢感觉出了作者的匠心独在。小说写的是一个大学毕业,为更好地寻找工作而准备考研的 我 及 我 的恋人和身边的人。这个年龄段,是 我们 充满希望、也充满迷茫和困惑的阶段。有希望,那希望却又似乎是可望不可及。为了那希望,我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如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 我们 得考研;而为了得到罗小雯, 我 就得写《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这么一部煌煌巨著。考研是一个希望,写巨著是一个希望,而这希望却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达到另一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在这种时候,未来是美好的,考上研了是好的,写出巨著来了是好的;再往前想,未来,找到好工作了、将罗小雯娶了的未来,更是好的。细想,考研,写巨著,其实都是幌子,都是用来实现其他目的的幌子;再细想,找到好工作和娶了罗小雯,何尝又不能说是再次实现另外目的的幌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像 我们 这样一个年龄段,所谓 成家 和 立业 均一无着落的时候,只能想着未来的美好,自己为自己,同时也为别人树起一道又一道的幌子,就是那说起来怎么怎么厉害的崔大牛老师讲课,也就只是一个幌子而已。这样一看,其实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 ,本身就是一个幌子。当 我 考上研究生了,可以以此来作为娶罗小雯的支撑点,或者说幌子了, 我 便不再写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 了。面对罗小雯催促往下写时, 我 便连来霞村干什么都不知道了,天都黑了, 我 来干什么?连霞村是个什么地方, 我 都不知道了。

罗小雯,是否我伤害了你那颗善良的心?

这是一句在人内心搅起波澜的话语, 我 是不是伤害了罗小雯善良的心了?如果是,那又是谁伤害了 我 善良的心?

这是一个让人常常感到虚幻的时代,这种虚幻不止是让小说中的 我 这个年龄段的人有。这种虚幻感,是好是坏,难以说清。似乎,我们不但面对自己需要这种虚幻,面对别人也同样需要这种虚幻。在我们的这种虚幻和梦想中,未来,都是那么地美好。为了那些美好,我们便不得不为自己设出一个又一个的幌子。

未来之人生,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组成,而 霞村 之梦,算是 我 的梦想之开始。未来,真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么?

在俞胜先生小说中,当未来变成现实,我们感到,那曾经的未来,是如此地让我们难堪,让我们迷茫,让我们困惑,让我们无奈。

《我在学报当》便是《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的未来。在这篇小说里, 我 到了令人满意的部工作了,和罗小雯结婚了,原本要劝罗小雯与 我 离婚的丈母娘,在对 我 的态度上先来了一个大转弯,接着 我 从前单位的郭处长、罗小雯所在医院的办公室宋这个团队才有活力和竞争力主任、 我 母校一位姓苏的老师 一个个地,对 我 的态度,都来了一个大转弯。他们对 我 的好,对 我 态度的大转弯,其中缘由,不言自明。而这缘由,却又指涉了我们的人情、社情之顽固。评职称,发论文是一个重要条件。为发论文, 我 和副主编老袁没少发生意见分歧。那次, 老袁像个气功大师,在办公桌后运气。 听了我对一篇论文的意见后, 老袁的脸青一阵、红一阵 。在学报传来人事调整的消息时, 我 想,因为女生郭文臣的事儿,老袁也许会被调到别的部门去,而他这一调, 我 就可能补上副主编这个缺。因为这个可能,岳父和丈母娘没少费心。但心费了,最后当人事部的刘干事来找 我 谈话时,说的却是决定停止 我 的学报工作。 这怎么可能呢?怎么调走的是我?我不是干得好好的吗? 为什么?在孟老师的指点下, 我 决定去找吴校长,可是要找这吴校长,却是那么地难,时间一天一天过去, 我 还没找到。而这时,罗小雯说宋主任要评职称了,发论文时 咱们 要帮人家一下。 我肚子里有苦水,脸上还得荡漾着甜甜的笑,这日子他妈的过得真不容易。 如此,无论如何,今天 我 都要找到吴校长。吴校长的秘书姓张,是个漂亮的女孩,她一直在说吴校长外出,说等吴校长方便了,她就给 我 打。这次,她又说吴校长开会去了,可这次 我 分明听见了吴校长在里屋打的声音。 伸着舌头说瞎话 , 真可惜了这张脸 ,可惜的,何止是张秘书这张脸呢?接下来, 我 硬闯进了吴校长的里屋,只是得到的却是 我 不太遵守校规,经常迟到早退的,和同事关系也不和谐 之捏造事实或者诬告,然后是学校集体研究后的决定,调我到 大有可为 的中心食堂工作。

也许,这是 我 第一个曾经的未来变成现实后的经历,至少,能算是一个曾经的未来变成现实之经历的代表,而这经历,让 我的眼眶里似乎涌出了什么东西来,有点潮还有点辣乎乎的 ,让曾经勉励过我的吴校长,一时在 那副高雅的镜片后,一双和善的眼光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难堪的。 我的小说要写成80万字,要拍成电影,要赚一大笔一大笔的钱,我要娶你做老婆! 拍电影 , 赚钱 ,是理想; 娶你做老婆 ,不但是理想,更是目的。当 我 考上研,然后进学报当了,前者,便可以让 我 娶到罗小霞了,后者呢,更是让罗小霞的亲人及周遭的人对 我 的态度发生大转变了,都这样了,我还去写什么长篇?只是, 我 娶上罗小雯做老婆了,到学报当了,这一切,并不如 我 最初想象的那么美好,其间,却让人感到一次又一次的难堪和无奈。

二、融入不了,又不愿离开,悬在城市半空中的日子

如果可以偏颇地认为, 霞村 和 学报 之事,缘于作者的内心或者经历,那么接下来,俞胜先生另外几篇小说,便开始把创作的对象,放开到了周遭之人生。《水 融》里的甘四男,《城里的月亮》里的文生,《老乡》里的姚小帅,写的便是一群相互交往的城里人和乡下人,在这群人中,生活的不易,人心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都从各个侧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揭示和表现。

《水 融》将在机械厂当过宣传干事、机械厂改制后下了岗, 没办法 只好待在家里的甘四男,放在城市拆迁的大背景下来写,一方面是面对拆迁办、出于种种心理的抵制和坚守,一方面是面对姨夫陈东及其家人的自傲,更主要的一方面,则是面对租他家房屋住的乡下民工李胖子等人的小看。作为下岗工人,甘四男一家的生活是艰苦的,租他家房屋住的印心家搬走了,他们要算这一搬给他们造成的损失,一个月 少了700元 ;儿子甘小超要上美术班,要交1500元的学费,差 00元,他们不知道从哪儿弄,想取定期存款,却心疼利息,最后只好向他妻妹樊静家借,当然,这是他妻子樊慧开的口;在樊慧又一次请陈东帮甘四男忙,准备请陈东一家吃一顿时,对这一顿所需费用的计算,无不表现他们生活之不易。而面对拆迁办,他们为了多得到拆迁费,联合了一些人家,拒绝签字,也就只是为了改变一下这种不易。这种时候,他们似乎已经看出,他们是连李胖子之类的人都不如了。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不如。在他们的内心,他们有着他们的优越感。他们依旧看不起李胖子,李胖子他们,再怎么样,都是乡下人。他们甚至恨李胖子,认为是他们抢走了他们的活,是他们的进入城市,才导致了他们找不到活做。但甘四男又不愿意像李胖子他们那样去干活,不愿和他们一起去干活。他问贾大爷: 那假如和他们在一起干活,我是说假如,贾大爷,那不丢人么? 是生活的不易,也是内心的那份高傲、自尊所致,甘四男最后没有接受陈东的帮助,而是走进了李胖子的工地,经过一种折腾,连樊慧也想租上一个店面, 如果店面租下来,有些服装可以找印心加工 ,她想,这样一来, 老甘和李胖子打交道,自己和印心打交道,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就这么和外来农民工的生活水 融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他们一家的生活就甜美地进入了梦乡。

确实,这也只是进入了梦乡。真正要他们和外来农民工水 融,恐怕没这么简单。或许,这也是作者的一个甜美梦,一个祝愿,一个希望。而希望,总是美好的,至于结果,或者说事实,恐怕也如《我在学报当》之于《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之梦想般充满着无比的难堪的。

《城里的月亮》以进城务工者文生为男主角,城里人阿秀为女主角,为我们唱出了一曲让人悲凉的歌。文生从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来到这个城市,在一家汽修厂做修理工。在这个厂做会计的韩五姨有个女儿叫阿秀。阿秀是那种迷倒了这个城里观井街和洋槐街里许多未婚男青年的城市女孩,而文生呢,却是只希望再攒些钱,回老家起栋小楼以娶个媳妇的农民工。文生和阿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八杆子打不着边儿的两个人。但这状况,是四年前的状况。四年前,观井街及洋槐街里的男青年,都入不了韩五姨的法眼。文生,就更入不了了。当时的韩五姨,理想是让阿秀找一个老外嫁出去。那时的阿秀,又特别听母亲的话,于是置她原本喜欢的男青年徐游业于不顾,有上了一个外国男友,发生了一段大家都知道的恋情。似乎,阿秀和韩五姨都就等着阿秀嫁出去,过那种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了。但阿秀没能嫁给老外,老外回国后,就泥牛入海,没个音信。老外走了,徐游业成了阿秀的一根稻草。可不难看出,这时的徐游业,差不多把阿秀当成了一个玩偶。一声脆响响起,男人的手在空中画一个弧线,女人的身子就一陈摇晃。男人是徐游业,女人是阿秀。偏偏,看着这一幕的,是文生。至此,阿秀,和文生联系上来了,而且联系得不是一般的紧密。这联系,让一贯听母亲话的阿秀也不再听了,搬出了家,和文生住在了一起。生米煮成了熟饭,阿秀之父母认下他们这联系了,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生计,是他们的生之不易。为解脱这不易,文生开上了出租车,最后在赶往阿秀生小孩的医院路上,发生了车祸,结束了他的故事。文生的故事是结束了,可因他而起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阿秀的故事还将继续进行,文生那就要往城里赶来看望文生及孙子的娘的故事,还将继续进行,文生一个又一个亲人的故事,都将继续进行。

城里的月亮,总让你怀念梦中的故乡;城里的月亮,总让你想起远方的爹娘 。这文生时不时就吼上一嗓子的歌声,让人有些温暖,也有些悲凉。

《老乡》写的是进京在某机关工作的人姚小帅,写他与妻子任静涛的小日子,写他与在京同乡联谊会之事,写他跟老同学邵建设夫妻之往来,有自豪,有无奈,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叹。这里面,有在老家参评 全国科技先进市(县)称号 成功后,本来没出力却默认出力的虚荣,有邵建设求助没能帮上忙时的内疚,更有与妻子面对老家那边政府人和面对老同学邵建设夫妻时的背后小磨擦,写得让人心酸,也让人心痛。

在这三篇小说里,俞胜写城市里的底层人,更写从农村走出来或务工或任职的城市的边缘人。作为城市里的底层人,他们有在内心放不下的那份高傲,更有看着过得比他们似乎还好的农村进城者,那种心里的不平衡,不服气。而作为从农村进城来的人,无论是文生还是姚小帅,他们始终有着的是那份或淡或浓的乡愁感,有着那种生活在城市,却融入不了城市的心境。2006年,我曾写过一篇叫《悬挂在城市的半空中》的散文,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生活在了城市里的人,对俞胜这些小说里所写下的情况,我有着深深的感触。 穿越了多少白天黑夜,我才发现自己被悬挂在了城市的半空中,却依然经营着一种与曾经不同的幸福和苦难。 这是在打工潮兴起、城镇化不断加快进程的过程中,一批一批的进城人找不着根,被悬挂了内心的生活。

三、童话,或者寓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人、狗、狼》中的人、狗、狼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让人、狗、狼相互看对方,人希望的是儿子考上大学,他们为此拼命地劳作,拼命地追求一种叫幸福的东西。在狗的眼里,对于人来说,幸福就是: 没有得到的东西 ,就如现在的人,想的是 将来儿子考上大学了,自己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了。可等到那一天,他真的考上大学了,房东和他的儿子又会发现幸福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个缥缈的影子。 狗觉得它们才是幸福的,在它们的眼里,幸福的真谛是 无所求 。人的儿子考上大学了,住进城里去了,在城里娶媳妇了,他往乡下打,说等他在城里站稳脚跟了要将爹接过去,爹却说他哪也不想去。爹不是不想和他在一起,爹只是不愿意在城里看自己女人的脸色。 女人是城里的女人,嫁给从乡下来的男人,总觉得自己是亏大了。 男人知道女人的这个,所以凡事都要让着她三分。当人岁数大了种不了地后,养了一群羊,羊一出场,就引出了狼,引出了狼和狗的争斗,引出了那条想当狗,最后却被人把脑袋砸得开成了八瓣花的狼。当人将此事告知儿子后,人的儿子想: 爹在乡下,日子过得好难。 爹 的日子真的难么?真是谁也不能说清。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谁也懂不了谁,谁也融入不了谁。似乎也是为了揭示这一点,俞胜先生将这隔阂放置到了人、狗、狼之间来考察,一个人不懂另一个人,就像狗不懂人、狼不懂狗及人一样。

比起《人、狗、狼》来,《失落在街头的小鱼》更多了一些童话的元素,读来也是如童话一般的美,只是这不是供孩子看的那种美好的美,而是一种凄凉的美。以及美味的餐点那条小水泡子里的小鱼为实现奔向大海的梦想,实现它的远大志向,借助于一场大雨形成的水流,离开了那个小水泡子,开始往它向往的大河奔去。最终大河没去到,却在大雨的停歇和积水的不断减少中,被一位老太太捏回去喂了猫。 猫没有吃出来这曾经是一条有远大志向的鱼 ,这又是一个彼此谁也懂不了谁的故事。再看《昆士郎博士和他的小蚂蚁》,那只能立起来,像陀螺那样旋转1分钟,还能像我们的京剧武生那样连续翻三个跟头的小蚂蚁,原本想进入蚁王的文艺工作者队伍,但因为蚁王只招女性文艺工作者,它便没去成。没进成蚁王身边的文艺工作队,却意外地跟随上了连蚁王都要敬佩三分的昆士郎博士,开始了它的自豪时光。虽然这只小蚂蚁在博士那儿为避博士的夫人而谨慎小心,且吃尽了饥饿、讨好博士、逃命的苦,但它仍忘不了衣锦还乡、到它的同类面前去亮上一亮,显摆一翻,俨然是一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声势。

在城乡之人不断融合、自卑与高傲越演越烈、信任和信用不断缺失而人们相互之间不断设置防范意识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达到了顶峰,达到了让人感到恐怖的地步。俞胜先生写下的寓言小说,不止是要揭示这一点,但这一点,是我喜欢读他这些小说的根源。

四、进入历史,拷问现实

一步一步走来,俞胜先生的小说创作在不断地往宽处、往深处走。《花之泪》写的是一个农村女孩的故事。从公社和剧团来看,故事开始时间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公社成立了剧团,县剧团的冯卫被派来支持公社剧团。这一来,便与杨小霞发生了故事,改变了杨小霞的人生。一唱一合中,戏里的夫妻,在往现实的夫妻行进。而一屁股坐在伟大导师选集上,杨小霞便成了反革命分子,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由此,冯卫逃了,杨小霞疯了。由此, 冯卫哥 不离口的杨小霞,开始了她凄风苦雨的人生。疯了脱光了疯跑了,连亲哥也不认了的杨小霞,被顾迎富打着 冯卫 的幌子,带进了他寒酸的家。顾迎富虽然是以 冯卫 的幌子将杨小霞带进家的,但就像他们小顾庄的队长说的,他 是个好人 ,只是因为家里穷,一直没能娶上个媳妇。从故事的后面,我们也能看出,他确实是个好人。而谁又不是好人呢?在这篇小说里,我们似乎就难以找到一个真正的让你恨之入骨的那种坏人来。杨小霞的哥,虽然他连杨小霞都不认了,但他哪儿哪儿都说不上是个坏人;冯卫呢,也不是,哪怕他从那次逃跑后,就置杨小霞于不顾,杳无音信,但后来,他不是将杨小霞接到一个花园里去,试图让杨小霞的疯得以治癒么?他不是也在内心深处涌起了深深的愧疚了么?就是在杨小霞的凳子上放伟大导师选集的叶春生之类,又能说得上是坏人么?

人性之恶,不会凭白无故地产生,必是产生于特定的生活条件之下。

而作为一个写作者,写善也好,恶也罢,当写出那些善缘恶根。

当死去的杨小霞只带去三魂四魄,而让别外的一魂二魄飘到小杨庄,变成她哥哥家门那棵桃树上的一朵桃花时;当杨小霞的哥哥听到杨小霞的嫂子说: 学家啊,小霞已经回来了 ,眼睛才缓缓闭上,同时两颗清冷冷的泪珠从眼角流了下来,而杨小霞剩下的一缕魂魄就融化在了杨学家那两颗清冷冷的泪里了。

读到这里,我那两颗眼泪,似乎也是清冷冷的,它们滴落在了这本叫《城里的月亮》的书里。

人性,是一个文学创作永远不能脱离的主题,情感也是。人性融于情感之中,并同情感一起,融于人的生存、生活之中。俞胜的小说,写城市的底层人,也写进城或务工或工作的农村人,并让他们交叉、碰撞,写出他们生存之各不相同的不易,写出他们心灵间的那份隔膜,虽然有着种种阴暗,但更写出了人性的种种光芒,为写这隔膜,写这阴暗以及光芒,他还试探着,或者以寓言的方式,或者进入历史的时空,去进行挖掘,去进行追塑。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光明与希望的年代,但同时又是一个痛苦的时代,充满了死亡与黑暗的年代。 狄更斯所说的,当是他所处的时代。可俞胜在《城里的月亮》里所叙写的,又何尝不是一个这样的时代呢?

从《城里的月亮》里,我们可以看出俞胜先生的努力,以及他现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看着这些努力和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俞胜先生会在文学这片天空里,翱翔得更加精彩,翱翔出一种别样的人生。

三个月的婴儿肚子胀气怎么办
桂林白癜风治疗费用
山西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