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宋凤仪理发馆后谈写作春秋
中药方剂 2020年07月16日 浏览:0 次
5年前,79岁的朱旭金婚时,妻子宋凤仪送给他的礼物是一本名为《夕阳红中话朱旭》的书;5年后,86岁的宋凤仪创作的《理发馆》排成话剧时,朱旭出任艺术指导以示支持。虽然平日里,朱旭喜糊风筝、拉胡琴,宋凤仪爱伏案头、爬格子,但一动一静,倒也琴瑟和谐。 昨晚,中秋之夜,话剧《理发馆》在首都剧场落幕。86岁的宋凤仪,朱旭背后那个近些年抛头露面不多的老伴儿,也因是这部戏而隐去了神秘,走到了台前。 宋凤仪,人艺演员、编剧,出身封建大家庭,本名宋雪如,因那时家里不同意她演戏,便把名字改成了宋凤仪,“当时是一个老师帮我改的,他看《三国》正看到 凤仪亭 那段,就给我改了这个名字,雪如从此便成了小名。” 年轻时的朱旭结巴 每天练绕口令纠正 19 0年出生的朱旭,被公认为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的表演大家,但年轻时,宋凤仪的资历却高出他一筹。宋凤仪十四五岁时,就参加话剧演出,“一年寒假演出了独幕剧《复归》,从此我喜欢上了戏剧。后来我直接进入了华北大学二团,这时朱旭还没有来。那时我已经认识了蓝天野,至今我们已经相识69年了。” 宋凤仪介绍,后来朱旭是以舞美队管灯光的身份来到团里的,“听说是有一次电灯坏了,他给鼓捣亮了,人家就认为他懂电。抗美援朝时,一出讽刺美国兵的戏《吃惊病》需要一个饰演美国兵的演员,而演员队恰恰缺少一个大高个儿、大鼻子、大嘴的演员,就从灯光组把他借来了。只有三四句台词,但他挺出彩。那时夏淳和欧阳山尊就问他愿不愿意来演戏?他说我结巴,后来因为这个,他每天练绕口令。” 开始没看上朱旭,因为比他年龄大、级别高 虽然称自己从小就不听呵儿,十几岁在学校就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话剧团,但宋凤仪骨子里的观念却很传统。“那时我对朱旭的印象就是大高个儿,长得跟外国人似的。我们平时除了吃饭就没机会碰面。我也没看上他,因为我年龄比他大,级别也比他高。后来史家胡同宿舍建好了,我们可以经常见面了,恰好赶上排《北京人》,我演愫芳的B组,排戏时遇到很多困难,他来看我们排戏,很热情地给我提建议。慢慢有了感情后,我就以女大二抱金砖安慰自己,后来才知道是女大三抱金砖。” 朱旭家春饼和酸菜白肉 人艺人无人不知 朱旭家有两样招牌菜人艺人无人不知,一是春饼、二是酸菜白肉。“老爷子的春饼可以烙四层,后来教给家里的小保姆后,她可以烙9层,比全聚德的还薄,而且不破,现在她已经成了我们侄子的儿媳妇。酸菜白肉的酸菜我是把帮子片出三层后再剁,每年过节,相熟的朋友都要来吃。” 平日里,朱旭糊风筝、拉胡琴,宋凤仪坚持写作,一动一静倒也琴瑟和谐。宋凤仪说,“两个不同脾气和兴趣的人生活一辈子得有多少矛盾,难免不拌个嘴吵个架,但老了怕儿媳妇笑话就不吵了。” 谈《理发馆》 出演《骆驼祥子》被朱旭“占便宜” 朱旭19岁进人艺,宋凤仪57岁退休, 8年剧院共事俩人同台仅两次,其中只有《骆驼祥子》有对手戏。 不过宋凤仪对《骆驼祥子》那次合作一直“耿耿于怀”。“那个戏里他演二强子,我演小福子,是一对父女,原本那个角色是童超演,后来童超生病由他顶了上来。我不爱演那个戏,每次叫他爸爸他都答应得特脆,他高兴,我不高兴。后来《左邻右舍》我们都在一个剧组,但没有对手戏。” 一个小品改了14稿终成《理发馆》 2010年底,为了写电视剧,以宋凤仪为核心的创作小组成立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几十集电视剧正在推进时却因种种原因停滞了,但创作小组成员间的情谊并未因此中断,于是宋凤仪提议大家一起写个话剧剧本。“第一是找投资比拍电视剧要容易些,第二是话剧更锻炼人,电视剧用电高峰期企业几乎处于半停产状态;想扩大生产规模有本事编故事就行了,而话剧则结构严谨,是对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提炼,对年轻人是很好的锻炼。我就写了一个《mini理发屋》的提纲,因为作为公共场所的理发馆什么人都可以来,而且人人都有体验,每个编剧熟悉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尽量去拓展。” 至于这部戏修改磨合的过程,86岁的宋凤仪脱口而出,“形成一部中小型的戏之后,曾经有人想排,为此,我们改了9稿;后来又拿到人艺艺委会讨论,根据意见又改了5稿;现在的样子是集合了太多人的智慧,在排演过程中被丰富了的结果。” 《理发馆》本为朱旭“量身定制” 《理发馆》本是宋凤仪为老伴朱旭“量身定制”的,只是因近期一次轻度脑中风让正在恢复中的朱旭无奈错过了这次或许是人生唯一的“妇唱夫随”。宋凤仪说,“《理发馆》这部戏我●超生户服毒自杀后是有私心的,剧中角色就是按照朱旭写的,虽有遗憾,但也只能说天不遂人愿。” 剧中,朱旭为支持老伴挂名艺术指导,但因排练场空调太凉,宋凤仪担心他反复感冒,没敢让他来,直到联排时朱旭才出现。 忆写作生涯 门头沟蹲点4个月 写成《张灯结彩》 《理发馆》是宋凤仪的第四部话剧剧本。她的成名之作,可追溯到当年由河北省话剧院排演的《张灯结彩》,后因被珠影厂改编成电影而广为人知。这也坚定了宋凤仪走写作之路的信心。 今年7月,宋凤仪为纪念骆玉笙诞辰百年而创作的小说《沧桑岁月稠》首发。人艺前辈能演擅写的不少,但能够原创剧本的却也不多,更何况宋凤仪除剧本外还有小说问世。对于这样的“转型”,宋凤仪调侃道,“这皆因我不是个好演员”。她介绍,她们那个年代,人艺演员男少女多,男演员一个戏接一个戏,女演员则是一闲闲三个月甚至半年,“有一年我刚好半年没有事做,而且刚生完孩子不久,就决定去门头沟体验生活。那时我的想法是,写作比演员干得长久,只要不痴呆,能活到100岁还是可以写。” 于是,宋凤仪背着铺盖卷住到了门头沟宣传部的一间办公室,一住就是4个月,“白天就骑着一辆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男式破自行车在各个村转”。那时农村刮彩礼风,婆家为了凑足彩礼东借西借,宋凤仪据此写了《张灯结彩》,还得了几个奖,“但现在连剧本都找不着了。” 写剧本获了奖,演戏从没获过奖,后来她就向领导提出改行,“但赵起扬书记却让我边演戏边写剧本两脚跨着。”同很多老人写作不同的是,宋凤仪第一稿用手写,第二稿为了便于修改则是平板电脑输入,且都由她自己完成。 对骆玉笙从粉丝变好友,第一印象竟是怯 宋凤仪小时候就结识了骆玉笙,“我父亲喜欢曲艺,我们姊妹7个人中唯有我愿意陪父亲去听。听得多了也就喜欢上了,也正是那时结识了骆玉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人穿着已经很时髦了,登台时大都是半袖旗袍,只有骆玉笙厚厚的头帘、一条大辫子、戴副大眼镜,穿着藏蓝色拖到脚面的长袖旗袍。我当时想这个演员怎么这么怯?但她却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又宽又亮,字里行间情绪表达极为细腻,我到今天都念念不忘。我和她是从粉丝到好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排戏需要向京剧和曲艺这两个领域的前辈学习的朱旭和宋凤仪,有段时间没什么事,就专程到天津曲艺团去找骆玉笙。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跟着她,早上到她家,上午练完功,就录他们之间谈话的录音,谈人生谈艺术。可惜的是,后来带子被同去的电台的爱人给录上了音乐,抹掉了。不过,后来宋凤仪还是凭借记忆写就了以骆玉笙为原型的小说《沧桑岁月稠》,并于今年骆玉笙诞辰百年之际出版。 (:王谦)
月经量多能吃什么灰指甲会怎么样大庆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 上一篇: 藩国武则天的男宠尼姑庵竟恰遇和尚偷腥
- 下一篇 藩国br除夕之夜
-
不动产登记四统一年底前将实现和你息息相关
2020-08-13
-
中医药防治三高学术会
2019-07-13
-
茜草高产栽培技术
2019-07-13
-
中医介绍怎么护肤效果好
2019-07-12
-
国家中医药局发布骨科九病种临床路径
2019-07-11
-
足浴保健注意要点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