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丰胸

浅谈古代中医是怎样看待醒脾的

中医丰胸  2019年10月03日  浏览:2 次

  摘要:醒脾,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术语陌生。“醒脾”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学术语,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一种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醒脾,健客搜集了一些关于醒脾的常识及资料,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历代中医都是如何看待“醒脾”的。

  指用芳香健脾药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 醒脾 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醒脾是中医常用治则之一。

  在《中医大辞典》中说: 醒脾就是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 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 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虚寒证,未提及芳香药。

  据笔者考究,醒脾法以芳香药入药的记载源于《内经》: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王冰注: 兰,谓兰草也 言兰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散发故也。 现代学者认为: 兰草,即佩兰之类药草,具有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 醒脾 一词最早见于唐 孙思邈: 黑豆少食开胃醒脾,多食损脾。 可见,从其诞生起就是以治则术语出现的。

  最早以 醒脾 命名的方剂为 醒脾散 ,见于《活幼口议》卷十四(元 曾世荣,刊于1279年),由木香、全蝎、天麻、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白附子、白僵蚕组成,用于婴孩吐泻不止,脾困昏沉,默默不食。明 王肯堂专为 脾中积 设有 醒脾散 (《证治准绳》幼科卷九),由人参、茯苓、藿香、白术、丁香、砂仁、炙甘草、制南星构成。

  醒脾 一词在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很多运用。如: 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李时珍详细阐述了芳香药与 醒脾 的关系,认为 土爱暖喜芳香 ,以芳香药醒脾乃应其所喜,这一学术观点多为后世医家认同。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立 醒脾升阳汤 ,药用生黄芪、炒白术、桑寄生、续断、山茱萸、龙骨、牡蛎、甘草,主治脾气虚极下陷之小便失禁。方解中说: 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白术。 进一步拓展为凡 气香则醒脾 。

  《药性考》在花生条下云: 炒用开胃醒脾,滑肠。 又谓 润肺止嗽,悦脾。 6版《中药学》也沿用了 悦脾开胃 说,在各论中,包括 化湿药 章节均引用 醒脾开胃 ,由此可见其作者认为 醒脾 等同于 悦脾 。

  中医治则中除了醒脾,还有醒脑、醒神等,针对各种实邪闭塞机窍,均属标实证或标实本虚证,其用药离不开芳香或芳香辟秽开窍之味。醒脾、醒脑、醒神之 醒 在字意上是相同的。

  笔者以为,《中医大辞典》中的解释,应该具有权威性,且更为合理。脾脏体阴用阳,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医学求是》云: 脾燥则升 ,脾气升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脾不被痰饮水积湿所困。或外湿侵入困遏脾气,或脾气虚衰,致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饮水湿积内生,且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

  因此,治疗上祛除病理因素是关键,以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利于祛除病理因素,可杜病理因素再生之源。

  温中醒脾,和胃降逆,芳香化浊,消导化食。用于萎缩性胃炎,浅表胃炎及其他性胃炎,胃窦炎及伤食湿重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

小宝宝上火便秘怎么办
孩子上火怎么办
消化不良腹泻吃什么食物
友情链接